本报记者 王民悦
在“省一大”纪念园里,重温入党誓词;在抗校旧址前,畅想激情岁月;在“浙南烽火”牌坊下,回溯来时之路;在山门红军古道上,一路高歌前进……七月的平阳,处处涌动着一抹抹鲜亮的红色。一拨拨生长在红旗下的后来者,循着先烈的足迹,品读“浙南红都”的每一个细节,感受着信仰的光芒与力量。
这些年,平阳县立足丰厚的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底蕴,创新红色教育,充分发挥县委党校干部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打造了以山门、凤卧等红色教育基地为轴心的红色教育品牌,开拓出集讲课、体验、实践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培训模式,形成了以红色教育产品为核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的红色教育产业格局。在这里,红色遗迹熠熠生辉,红色精神守正创新。
和英雄对话 与历史同行 这样的教学很感人
“平阳党校是我们新的起点,五十六只航船,向着未来与希望,起锚驶进海阔天蓝……”
在即将结束的平阳县第25期中青班上,56名青年干部放声高唱班歌,以此纪念在县委党校度过的美好时光。对他们而言,这是充实奋进、大有收获的两个月——在“省一大”陈列馆、北上抗日出征门等地观瞻浙南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在思政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畅谈所思所感;在老党员家中倾听真实感人的红色故事,带去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中青班班长肖海晓感言,通过此次培训,进一步提升了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就是学习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当好红色精神的新时代传承人。”来自县公路管理局的张其旭也深有同感,“触摸着斑驳旧物,聆听着老师们鞭辟入里的讲解,我再次点燃了学习的激情和动力。为学于勤,就是要勤读书、勤思考、善谋略,争做学习型干部。”
讲好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浙南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近年来,县委党校紧紧抓住全党深入开展党性教育的契机,深入挖掘整合资源,不断规范办学流程,开设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共识教育、国防教育等系列教学课程,形成了“4门核心专题课程+5门现场教学课程+X门理论延伸课程”的教学体系。
“红色教育搞得好不好,课程体系是关键。”县委党校副校长吴昌荣告诉记者,自己曾用一年时间,带领党校老师到相关红色景区调研了30多趟,不断学习、反复试讲、总结经验。为了让教学更打动人感染人,该校还设置了北上抗日出征门、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郑海啸故居、省一大冠尖会址、大屯会议旧址等5个现场教学点,充分依托著名革命历史遗址遗迹,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物、翔实的史料、生动的影像,用朴实的言语、真切的情感,讲述“红色故事”。
“现场教学要有明确的主题。”县委党校教师李海峰举了一个例子,“很多学员都会有一个疑问:为何“省一大”选择在凤卧召开呢?其中一个原因便是这里的党群关系亲密无间,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所以这堂现场教学课的题目定为《人民创造历史》。”在李海峰看来,现场教学一改以往以“大课”为主的培训模式,把课堂搬进了红色景点,将素材变教材,讲解变互动,让学员与英雄对话、与历史同行,增强了红色教学震撼人、感动人的效果,最终实现教育人的目的。
目前,县委党校培养了一批师资、讲解和管理队伍,形成了一整套较成熟的培训体系,除了承接温州各县(市、区)的红色教育培训班次,还吸引了来自杭州、宁波、绍兴、宁德等省内外的党员干部,培训数量每年超过6000人。今年,省委党校平阳分校的落成将为平阳红色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全国、省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中担当更大作用。
走一段红军路 吃一顿红军餐 这样的体验很火
在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陈列馆内,讲解员吴小兰送完一批游客后,匆匆喝口水,又急忙投入到讲解工作中。她的笔记本里记录着近段时间接待过的团队——浙江海西清创园、福建20位游客团……对吴小兰而言,她最直观的感受是,平阳的红色景区越来越规范,体验式活动越来越丰富,来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一直以来,平阳县在革命遗址的保护、建设和利用上狠下功夫——投资5000万元提升改造中共浙江省“一大”纪念园、红军古道,投资8000万元扩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苏步青励志文化创意园,打造了红军挺进师纪念园、东塘河党性体验园等10个红色教育基地……短短几年间,浙南(平阳)革命根据地先后被命名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省红色旅游教育基地等。
基地建好了,如何为慕名而来者做好服务?平阳以“共享”作为解题关键——以党员需求为导向,整合当地十多处红色遗迹,规划设计了多条“初心寻找”线路,并将这些内容整合到一起,在“平阳红色旅游”微信公众号里,开发上线了“平阳红色教育基地预约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平阳所有红色教育基地简介、周边配套等信息一应俱全,并且还精心推出了党员主题教育“半日”、“一日”和“两日”主题套餐,只要选定时间,选择预约就可以轻松敲定行程。“后续还会有相关工作人员跟进,我们将根据各地党组织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所有的线路设计和活动安排都是免费的。”平阳县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萧方舜说,通过整合资源,共享信息和服务的形式,可以将平阳的红色教育资源,直观、便利地提供给所有人。
与此同时,平阳县还推出了“穿红军装、走红军路、吃红军餐”等活动,增强了红色教育的体验性和互动性。近日参与温州银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党员们对此印象深刻。早上10时许,该行的40多位党员在“省一大”纪念园前会合,然后整齐列队,面向鲜红的党旗庄严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随后在嘹亮的红歌声中,大部队沿着红军古道行进。沿途中听红军故事、吃红军餐;在粟裕将军部分骨灰敬撒处,为革命英烈敬献鲜花、默哀……
“这一路,我们重温了凤卧革命的非凡岁月,感受了当年革命前辈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的洗礼。另一方面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了革命老区这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温州银行党委书记叶建清深有体会地说道。
依托一个个红色教育基地和优质服务,平阳县的红色教育产业焕发出新生机。其中,浙江红培文化创业有限公司在打造体验式红色教育基地的过程中,拿出了10%的股份给村里,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超10万元。该公司还租下了村里的闲置房屋,打造红色基因研学营地,进一步带动村民一起致富。同样受惠的还有“红军饭店”里的村民。该店于今年翻新装修,推出了番薯饭、南瓜汤等红军餐。食材大都是从当地村民手中收购,既满足了饭店的食材需求,也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收入,聘请的员工也以当地村民为主,解决了一部分村民就业问题,不仅推进了凤卧红色教育+旅游的发展,也促进了革命老区落实精准扶贫。
去年,来平阳县接受红色教育的干部群众达25万人次以上,同比增长20%。红色教育成为了一张闪耀的“金名片”,为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做支教 送服务 这样的实践很燃
前不久,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师开启了一场特别的“红色之旅”。他们带着学生走出课堂,来到平阳凤卧,把看到的、学到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生动案例,提高了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将‘省一大’会址作为大学生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利用地域资源优势送文化、送理论,是激发高校红色教育活力的重要方式,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举措。”浙工贸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敖祖辉表示,红色实践是加强红色基因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让学生在红色实践的亲身感受、身体力行中接受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红色基因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无独有偶。温州大学步青学区“青韵”暑期社会实践队已连续四年驻扎平阳苏步青学校,开展“红色教育”主题支教活动,为当地小学生带来一堂堂生动活泼的红色教育课。该实践队通过对红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一位队员分享了自己的支教感受:“自从实践以来,不单单是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处理事务的能力也提升了。以前不会烧菜,现在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觉得味道特别好,也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了,对红色教育有了更深的感悟。”
这样的实践活动还有很多。每年暑假,来自各大高校的学生实践队都会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比如依托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和文化礼堂,开办红领巾课堂、红色小剧场;组织“红色”义务讲解员志愿者队伍,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革命历史故事……平阳县与高校的红色联动进一步深化拓展了对红色文化的传播,让红色基因在广大青年中代代相传。
不仅仅是高校生,更多的“红色”传承人在行动。今年6月,以“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勇担当”为主题的“红七月·服务月”活动在平阳县拉开序幕, 200多名党员组成12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分赴山门镇、凤卧镇各村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在凤林村红色主题文化园,忙碌的“小红帽”“红马夹”在30多个摊位里为村民们提供理发、家电维修、法律咨询、垃圾分类、帮扶助老、全家福摄影等20余项便民利民服务。志愿者还走访慰问了几位老区老党员,为他们送上慰问金和节日的问候。年轻党员卢孔榕告诉记者:“这既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影响他人的过程,在实际行动中感受红色精神的真谛,这样的社会实践才能收获真知。”
红色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开展让红色基因永葆活力。为了进一步拓展红色教育品牌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平阳县还出台了《平阳县红色教育产业链实施规划(2019-2025年)(征求意见稿)》,计划实施“红色教育+”战略,创新红色教育课程和红色文化体验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教育精品课程、党性培训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塑造“浙闽初心、红都平阳”“红山红都教育示范区”教育品牌,不断把平阳打造成为浙江红色教育引领红色旅游发展带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示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