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雁到淡溪,沿着绿道玩转乐清

来源:温州日报 2017-05-09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49

随着温州交通和旅游线路开发的日新月异,我们的身边,正冒出越来越多的新景点。从一处风景地到串联一地风景,更多新奇的温州山水正迎面而来。

5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旅游日。在旅游日临近的日子,本报《旅游周刊》将从本期开始,推出《记者带你探路温州》栏目,带你发现不一样的温州风景。

本报记者 冉梦蝶/文 翁卿仑/摄

今年1月,温州市规划局推出了《温州市慢生活地图》,其中收录了温州20条交通绿道线路,里面的市级2号东岸山海休闲绿道,将温州东海岸的乐清至苍南沿海山海风光一网打尽。近日,春末夏初,记者沿着市级2号东岸山海休闲绿道中的一段,也是曾经的温州交通绿道2号线,游走了一日,且行且停,慢赏风光。

穿越绿道

一步一风景

温州交通绿道2号线全长89公里,由104国道白象起点一路由西向东穿越乐清市,就像一条蛰伏在这片大地上的晶莹的绿色玉带,串联起每一颗精心打磨的明珠美玉——中雁荡山、灵山、黄檀硐古村落、淡溪生态文化旅游区,最终到达雁荡山。

上周记者一行自驾探访这条绿道,上午先沿104国道往白石街道前行,路边就能看到沿线设置的绿道指示牌,这里有一段路还在维修,通行无碍,但需小心驾驶。沿着道路上山会遇到一个分岔路口,绿道是一直往前,而向左的盘山路是通往中雁荡山玉甑景区的。

绿道依山势而建,虽不经过景区内部,但高耸云天,一峰独出的玉甑峰却十分醒目。而且随着距离远近、高低不同,我们眼中的玉甑峰也呈现出不同的景致,时而万峰伏首,气势雄浑;时而隐入茂林,露出一角;有时还能依稀看到峰腰的玉虹洞……沿着绿道行至山腰,往右侧向下看,入眼的是清澈的钟前水库,库区被群山切割、环绕,峰湖相映,蜿蜒秀丽。

继续前行,入眼的是绿道两旁层林尽染的绿意,草长莺飞的季节,红的杜鹃,黄的棣棠,白的桐花,或星星点点缀在绿丛,或明艳招摇探出枝头,扑面而来的是山间清凉的风,一扫胸中烦躁。绿道上每隔5公里左右会出现风格各异的驿站、休息点或观景平台,双秦、仙境、凌云阁、碧湖……古朴长廊,花团锦簇,它们本身就是一个个精致的景观小品。

路过灵山,右边的指示牌提醒你,首批“中国景观村落”——黄檀硐古村落就在这群山深处。除了声名在外的黄檀硐古村外,绿道两旁还会经过不少田园村居,比如章山村、佐溪村等等,层层而上、错落有致的梯田,路边慢悠悠嚼着青草的黄牛,挑担而归的老人,河边浆洗衣物的妇女,坦院嬉戏的孩童……一幅天然的山水田园图画跃然眼前。

绿道西起中雁,东衔淡溪。最后一站便是南宋开科状元王十朋故里——淡溪生态文化旅游区,这里较好地保存着王十朋纪念馆、王十朋墓、梅溪书院(草堂)等人文景观,周边的白龙山道统源远流长;硐垟景区则拥有原生态峡谷瀑布,奇中有秀,秀中有灵。此外,淡溪的农耕文化较为发达,各种农家乐、亲子项目悄然兴盛,梅溪生态农场、丽洋马术俱乐部等,均是都市人远离喧嚣、享受慢生活的好去处。

行走古村

一景一陶然

一路走走停停,赏景拍摄,等到达黄檀硐古村落时,已是正午。索性就在村口找了家农家乐先尝尝古村的美味。黄檀山溪农家乐门口挂着红灯笼,餐桌就摆在临水长廊里,而厨房却在一座二进屋内。这是村内常见的石头屋,由块石砌墙,木头做梁、框,仔细看墙面的石块,像千层糕一样呈层叠状,一种沉甸甸的朴实。

据老板娘介绍,这是家里传下来的古屋,说话间,她张罗了好几盘菜——炒溪螺、本地鸡、笋干炒肉、家常豆腐,都是当地的食材,闻着喷香,吃起来滋味足。吃饱喝足后,走到主街上,才终于一睹这座古村的芳容。

黄檀硐古村落始建于宋代宝庆年间,2007年以“村古、林茂、水美、石奇”入选首批中国景观村落。村舍四周群山环绕,岩嶂壁立,竹木葱茏,就像天然的绿色屏障护卫着这座山谷里的世外桃源。站在村口往前看,整个村落依山势而建,民居高低起伏地建在向阳山坡上,从外观看,全是石头墙;一条小溪横贯村心,水声潺潺,溪上石桥横卧,毓秀清幽,巷道纵横交错,院落毗邻相接。

踏上古道前行,一一经过卢文周老宅、东不大宅院等院落,院墙上有花式纹理,院落大门还保存有门楼,上有石雕或石刻。据当地人介绍,整村民居的建筑材料都来源于山里的原木、山石,保持它们天然的本色,再加上少量的砖和白灰,因此抵得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屹立至今。

村内除了沿溪的主道外,长长短短、宽宽窄窄的石台阶在各个民居、庭院中间折上或折下,形成了一条一条的夹道小巷,行走其间,触摸两侧厚重的石墙,或者与屋内闲坐的老人打个照面,看前面院墙内探出头来的一株月季,感受“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古朴与烟火。

往东古寨门的方向继续前行,居住的村民是越来越少了,爬山虎爬满了断壁残垣,破旧院落里野花开得灿烂,还有那饱经沧桑的古榕树、斑驳的青石板小路,仿佛看到历史的长河正缓缓流淌在这幽静的古村,留下一幅幅韵味无穷的灰白色调的山水画,让一批批来往游客沉醉其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