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企抢滩新材料产业高地

来源:温州日报 2020-10-16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37

本报记者 李中

产业驱动,“材料先行”。新材料单独作为一项重要产业被各地提升到战略层面,被公认是所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作为制造大市,近年来不少温企瞄准新材料的市场新蓝海,勇于变革,依托新型材料的研发和应用,贴牌生产转为自主品牌,成本领先战略转为技术领先战略,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型……通过不断抢滩新材料产业高地,“温州制造”不断迈向高精尖。

材料为媒 “温州制造”升级换代

一颗米粒般大小的白色颗粒,却能以其高性能配套华为基站建设,为基站经受极端气候、恶劣环境考验提供保障,而这一材料的生产商是来自瑞安浙江新力新材料公司。面对风生水起的5G新市场,该公司早就启动研发5G材料的相应产品,并进入试验应用阶段。

该公司以生产“改性尼龙”系列产品为主,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电子电器、通讯、机械等领域,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中一款新型白色颗粒用于高性能NB1小型断路器,作为华为基站的断路器开关使用,近年来单单这一种产品的供货量达300余吨,实现销售额1000多万元。目前这一材料不仅供货给华为,还远销美国、德国、印度等国际市场。

能成为华为的长期供货商,得益于新力新材料不断加大产品研发投入。新力新材料拥有50余名由博士、硕士等组成的内部研发团队,并与国内知名高等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市场竞争的主体归根到底是产品,而产品源于科技。”目前,新力新材料获得“浙江省新力功能化尼龙材料研究院”称号,同年,发布了“浙江制造”团体标准——《低压电器用抗高温黄变阻燃增强聚酰胺》。据悉,该标准是浙江改性塑料行业内首个“浙江制造”标准,引领行业提质增效升级。

“新材料”之风徐徐吹来,不少身处一线的我市制造企业,敏锐地捕捉了发展新机遇,较早开始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特别是在高分子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和高端金属材料等领域,不少温商开始崭露头角,具有较强竞争力,为全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在温州市大学科技园产品发布中心,上百件已经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品整齐罗列,柔性锂电子可以根据特定形状进行定制;高性能止滑鞋材料其综合性能远超国内外同行业;新型3D生物打印机,可将高分子材料植入人体,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费用……这些产品经过最新先进材料制造,极大提升产品的性能,让人刮目相看。

据统计,我市规上工业企业新材料产业产值已超百亿元,其中,以华迪钢业、浙江丰业、青山控股等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群,主导产品不锈钢无缝管就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

打破掣肘 抢占材料产业高地

温州传统制造产业链较完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制造产业优势相当明显,在转型升级的倒逼下,通过寻求新材料的替代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在温州传统制造业有着现实的需求,也为新材料的研发提供了广阔舞台。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爆发式增长,与新能源息息相关的锂电池亦迎来了黄金时代。但由于技术含量较高,不少锂电池制造企业依赖日本和韩国的管阀产品。来自龙湾的有氟密管阀集团通过对内衬原材料的改进,开发代替进口产品核心技术,为解决苛刻工艺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成为这一细分领域的一匹黑马。在温州泵阀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新材料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材料产业发展对于传统产业升级意义重大,比如宏丰电工作为国内电接触功能复合材料领域内领先的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能够满足所有低压电器的性能要求,提升了电气产业制造水平,说明我市传统优势产业与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协同发展,成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的支点。

不可否认,虽然这几年新兴材料产业的热点效应在扩散,但新材料产业在我市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其中,行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人才缺乏,产学研相脱节,缺乏产业园区“大平台”支撑,成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掣肘。

对此,我市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驱动、加强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上深谋文章,以现有材料工业和鞋、服、电工电气、泵阀等传统产业为基础,发展泵阀配套新材料、高品质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聚氨酯应用材料,通过新材料的研发和广泛应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发展洞头化工新材料、乐清高端金属新材料、瑞安、平阳先进高分子材料、龙湾高品质特殊钢、苍南印刷包装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实现产业集聚,不断抢占新材料产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