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崛起“温州军团”

来源:温州日报 2012-11-01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33

富民,是鹿城农村合作银行的村镇银行品牌,也是他们的理念。

在贵州,富民村镇银行把温州银行业的做法带进来:“阳光办贷”,推行“一站式”办理和审批,贷款费率实行“一口价”;主动上门贷款营销;推出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支农贷款新品种,创新担保方式,还款灵活。

这些做法,有些是当地金融业没做过的。这一套,正是温州金融业“支农支小”的先进做法。

“温州金融业的市场化进程是快人一步的,我们是把温州金融业先进的技术与理念输出去,激活当地金融市场,致力解决‘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难题。”鹿城农合行异地机构部常务副总经理卢瞻洲说。

温州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先行之区,曾创下数个中国“第一”。1980年,苍南金乡信用社率全国之先实行浮动利率改革,开启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金融改革。

作为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在成立之初即肩负着扶植“三农”经济的政策性任务。村镇银行起步之初,由于大银行“进村”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某些农村地区,有机构想找一家银行来牵头设立村镇银行都很难。

在卢瞻洲看来,从村镇银行的定位而言,同样扎根“三农”的农村合作银行办村镇银行有着天然的优势。

今年6月18日,鹿城农合行是银监会调整组建村镇银行核准方式后首批获得有资质批量化、规模化发起村镇银行的银行。鹿城农合行的第一个输出地是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由该行主发起的安源富民村镇银行于今年3月26日开业,是温州在中部设立的首家村镇银行。

短短七个月时间,它给萍乡金融业带来了一股“小清新”。

安源富民村镇银行推出的“惠民宝”、“月月还”等贷款品种,受到了市场的广泛青睐。很快村民发现,原来要自己“找关系”上门去办贷的银行,竟然主动来到了他们中间,给他们发放支农贷款。富民村镇银行贷款户一下子达到了1295户,而有些村镇银行开业一年下来,贷款户数也不过几百户。

“富民”的名气一下子打响了。安源附近的一个县主动找上门,希望鹿城农合行能在该县开村镇银行。“这是对我们温州金融业的品牌的高度认可。”安源富民村镇银行董事长陈庆伟说。

银监会的村镇银行战略清晰并取得成效:村镇银行,让东部先进信贷文化向西部、中部等金融竞争不足的地区输出有了很好的载体,既把控了风险,又坚持了服务“三农”的政策定位。

在外界看来,村镇银行犹如一条“鲶鱼”,让金融竞争不充分的地区被激活,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2 回流资金

闯荡在外的220多万温州人创造的温州人经济,成为温州金融业“走出去”的独特优势。

记者调查发现,以鹿城农合行跨区域村镇银行主要聚集地贵州省为例,温州、贵州两地间人口互流量巨大,支付结算量大。目前在黔创业的温州人6万多人,注册资金超过200多亿元,在贵州累计投资金额已经达到1000亿元,投资领域包括房地产、服装、酒店、百货、矿产、化工、交通、医疗卫生、学校、农业等。一些温州企业还在贵州设立分公司,如正泰集团、环宇集团等。

“单在毕节市金沙县,温商在这里主要是办煤矿的,每年产生现金流就有200多亿。”金沙富民村镇银行董事长李松说,这些200多亿资金一旦回流到温州转化为存款,就能给温州增加150亿的贷款额度。

每年春节的时候,温州会有大量的资本回流,春节过后,大量的资金又向全国扩散。那么,平时这么多的温州人在外资金,能不能集聚起来,为温州所用?

“以资本为媒,以金融为桥,把这些资金集聚起来,促进温州人经济和温州经济的互动发展。”卢瞻洲说。鹿城农合行在外主发起的村镇银行都使用了与浙江农信同样的核心系统,通存通兑,加上家乡的亲缘优势,为集聚在外温商资金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支付结算渠道。

而80万贵州人在温州创业,按人均每年10万元支付结算往来,就有800亿元的资金流。这么庞大的资金,也需要个匹配的金融服务。

另一方面,许多在外经商的温州人,其经营的资金大多存在外地的金融机构,但在外却很少能筹到资金,或者要花较高代价才能融到生产资金。在金沙县石板坡,一家温商创办的煤矿企业,年收入2亿多元,利润和纳税都达到8000万元以上,企业账户现金流达到企业融资额度的30%左右,仍要以月息1分以上获得一家银行4000万贷款,资金成本较高。

卢瞻洲说,通过温州本土银行跨区域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建立与温州人全国营销网络相配套的温州本土银行全国金融服务网络,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在外温州人的融资困难;另一方面借助银行机构的信用和信息来源广泛的优势,通过委托贷款等金融产品以及金融工具创新,吸收在外温州人投资,推动温州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温州人经济和温州经济的互动发展。

3 总部经济

温姓村镇银行的燎原之火,给温州金改带来了一抹“亮色”。

多年以来,温州一直致力于成为“温州人总部经济之都”,但收效甚微。

以温州为中心,温州资本在全国编织起一张涵盖浙江、福建、重庆、江西、贵州和河南的“温姓村镇银行”网,给“温州人总部经济之都”建设搭建起一座“金融桥”。

一旦这么多温姓村镇银行开出来,可以预见的是温州就会多了个村镇银行的“总部经济”。

推进民间融资的阳光化、规范化,正是温州金融改革的核心任务。今年,银监会专门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温州作为中国民营资本之都,丰沛的民间资金为温姓村镇银行的崛起提供了一个强大的“资金后台”。通过村镇银行这个平台,把民间资金纳入正规金融之中,支持实体经济和反哺“三农”,跟着温州人经济“走出去”,做大做强温州人经济。

这是温州在全国布局村镇银行的“政治账”。另外,温州在全国布局村镇银行还可以算算“经济账”。

税收方面,去年,全市温州银行业创造利润199亿元,除了12家温州法人银行税收缴纳在当地外,银行大部分税收都上缴给了总部。而隔壁的台州市路桥区,台州银行、泰隆商业银行和路桥农合银行等3家法人银行的去年税收就占了当地税收的22.2%,其中有很大部分是台州银行和泰隆在外地跨区域经营赚来的。

村镇银行成立后,记者简单测算了下,5年后,村镇银行恢复存贷比考核时,可以将一些富余资金以同业存款形式存放主发起行,若每家村镇银行的存款规模按5亿元计算,30家村镇银行就有150亿存款,剔除存款准备金、支付结算资金,可存放同业资金按8%计算,主发起行可以吸收12亿的同业存款。根据鹿城农村合作银行近年的运营数据测算,每增加1亿元存款,产生约120万元的税收。按此比例,今后单就同业资金运用项目,鹿城农村合作银行1家每年就可以为温州多增加1440万元的税收。

更深层次看,如果能有效建立起内外温州人互通的资金流“管道”,集聚资金为温州实体经济所用,实体经济产生的税收更以亿元计。

温姓村镇银行的崛起,正在让“温州人总部经济之都”这一设想增加了可能。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10月26日,贵州毕节金沙富民村镇银行开业。

10月28日,贵州毕节大方富民村镇银行开业。

11月5日,贵州毕节纳雍富民村镇银行将开业。

这3家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正是温州鹿城农村合作银行。温姓村镇银行进入开业密集期,今年3月至今已开业5家,不经意间,“温州军团”渐成型。

借温州金改的东风,在银监会的大力支持下,温州本土银行到全国办村镇银行,形成了村镇银行的“温州军团”。温州金改的创新成果和温州银行业“支农支小”的先进技术正通过村镇银行这一平台向全国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