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务院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质量强国战略正式启动实施。常州市积极行动,大力推进,实现“质量兴市”向“质量强市”的华丽转身,开启了有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
三年间,从最初的搭班子、建体系,到今年获批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和入选2015“质量之光——质量魅力城市”,常州质量强市工作踏实前行,彰显出“品质生活源于常州智造”的独特魅力。
三年·说工作
加强领导 出台政策
加强组织领导。2012年,常州专门成立以分管市长为组长、25个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质量强市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市质监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常州市质量强市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明确各自工作责任,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形势、部署任务、解决问题;辖市、区同步设立机构,推动质量强市工作有序、高效、深入开展。年初,市政府下达质量工作责任书;下半年召开质量强市推进会议,市长出席部署工作,并为市长质量奖获奖组织授牌。
出台政策文件。2013年,常州市政府颁发《关于加快推进质量强市建设的意见》,明确全市到2015年和2020年两个节点的质量发展近、远期目标,从深化质量振兴活动、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创新质量发展机制、加强质量基础建设和保障质量强市建设顺利推进等方面明确质量发展战略规划。在此基础上,制定《常州市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4年行动计划》,有效推进质量工作全面实施。
强化保障 严格考核
强化保障激励。常州市政府设立近千万元的质量与标准奖励专项资金,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质量管理创新、技术标准创新及现代服务创新,市和辖市、区两级累计发放政府质量奖金额超过1200万元。“十二五”期间,在大力建设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的同时,市政府还重点实施“三位一体”战略,引导和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创新型企业培育成长等,连续安排数亿资金用于创新驱动和质量引领发展,实现了发展质态渐变。
严格考核机制。按照《常州市质量强市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把质量工作纳入各辖市、区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定期进行考核,及时公布结果,认真督促整改。经有关部门和专家组成的质量考核组现场考评、从严把关,2013和2014年度分别有一个辖市、三个辖区和一个辖市、四个辖区获得“优秀”等次。
全民参与 共创共享
引导全民参与。认真组织和持续开展9月“质量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5·20”世界计量日、“10·14”世界标准日等主题宣传日和中小学质量夏令营、质量教育实践基地体验、质量有奖征文及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主题质量活动,并利用政风热线、在线访谈和新闻发布等宣传方式,关注热点话题,回应百姓关切,普及质量知识。三年中有3.2万余家企业、100多万市民直接参与质量宣传实践活动,营造起各方关注和加入、共同建设和维护质量的良好氛围。
三年·看变化
产品质量总体平稳。2014年,全市产品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为96.1%,农产品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为99.43%,食品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为99%。万台特种设备事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在0.3以下。
工程质量屡获殊荣。2014年,全市大中型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竣工验收备案率均为100%,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为98%;近三年,获评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和国优奖项目10个、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个,江苏省优质工程“扬子杯”奖项目58个。
服务质量较为满意。2014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7%,比2011年提高4.6个百分点。全市银行、物流、通讯与网络、就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为86.7%;大众餐饮、超市、市内交通、医疗、教育、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为83.1%;公众质量综合满意度为72.81%。已建成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5项、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9项,拥有服务业江苏名牌企业23家。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十二五”期间,全市投入100多亿元,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千个,节约能源近300万吨标煤,单位GDP能耗总下降19%;累计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4个。控制汽车尾气污染,众筹建桩、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成为全国典型。2014年,全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天数有231天,占全年总天数的63.8%。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市并通过中国人居环境奖验收,武进区还成为中国首个联合国“人居实验城市”。
质量创新多项领先。自政府质量工作年度考核开展以来,常州连续两年获得省级考核“优秀”等次。2013年,常州企业探索设立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的做法在全省推广,为江苏接受国务院考核赢得创新加分;2014年,常州在全国首创“统一呼号、三级响应、多方联动、资源共享”的电梯应急救援模式,被十多个省(区)的城市复制推广、荣获“中国应急管理信息化管理创新奖”。同时,在省内率先开展汽车4S店质量信用评价工作等,成为省政府考核常州质量工作创新加分项。
发展质量再攀新高。近三年,我市新培育的45家质量标杆企业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比达13.6%。全市企业拥有首席质量官275名、卓越绩效自评师163名。累计获得中国名牌26个、江苏名牌220个和中国驰名商标99件、江苏省著名商标356件;7家企业荣登“2014年中国品牌价值榜单”,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9%。经济发展产生结构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转变为三二一。
三年·听心声
三年发展,从党委、政府到工作部门,到制造业、服务业企业,直至市民群众,大家对质量的理念和认识产生着质的变化与飞跃。不妨听听来自社会各界的声音——
◆市委、市政府领导说——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味追求GDP的总量已没有意义,必须更加注重提升发展质效。我们追求的发展,是数量与质量统一、速度与效益均衡的发展。
——市委书记 阎立
构建更有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打造“常州经济升级版”。
——市长 费高云
建设质量强市、创建示范城市,不是图名、而是唯实,不光创牌、更要为民。品质生活源于常州智造,关注质量就是关注生活品质。
——副市长 王成斌
◆主管部门负责人说——
走稳三年的启动历程,做实两年的创建行动,我们有信心把常州质量强市工作推向全国“示范城市”新高度。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孙如山
创新与质量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之两翼。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祝正庆
质量铸就常州工业之灵魂,智能成就常州制造之辉煌。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专职委员 章礼
工程质量直接关乎城市品质和百姓民生。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老百姓住上放心房、舒心房。
——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贡浩平
环境质量的提升是常州环保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 李允建
◆质量标杆组织掌门人说——
质量提升是企业发展的唯一出路,要拿出求生的本能提升产品质量。
——江苏上上电缆有限公司董事长 丁山华
质量是天合光能生存发展的基石,追求卓越是天合人不懈努力的方向。
——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长 高纪凡
一流的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是创造民族品牌的基石。
——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晓萍
◆企业一线员工说——
怀着对每一台柴油机深深的爱与责任,虔诚地弯下腰,用睿智的双眼捍卫着常柴产品的金字招牌,用智慧和汗水讲述着生产线上动人的质量故事。
——摘自常柴股份公司王建华撰写的《给每一台柴油机鞠个躬》
在质量员岗位的几年中,总是第一时间到现场,认真梳理产品的质量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从一位“门外汉”成长为一名特殊而又优秀的“医生”。
——摘自中车戚墅堰公司杜丽阳撰写的《“白衣天使”的爱》
作为企业的新鲜血液,我们将牢牢接过前辈手中传来的接力棒,用“追求完美品质”的态度,去创造优秀;以“始终满足客户”的心情,去赢得荣耀。
——摘自国茂减速机集团陈云盛撰写的《接力传承 生生不息》
◆市民群众说——
电梯里有了“119”救援牌,我们每天乘电梯心里踏实多了。电梯质量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蓝色星空居民 吴琴芳
质量就像城市细胞,已渗透到城市每个环节。从食品安全、空气质量到水环境质量,再到城市建设,没有质量一切都为零。
——花之苑居民 冯伟斌
衣食住行医,每件事都与质量息息相关。往细里说,能够呼吸新鲜的空气、吃健康的饭菜、出行安全快捷、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这就是老百姓最需要的品质生活。
——红梅东村居民 张炜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