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让百姓过上富裕的、幸福的生活。
而在这其中,关键是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因此,在《常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中,居民收入水平被列为3个权重最高的指标之一。
居民收入水平指标分为两部分:一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从2010年的25875元,提高到2015年的55000元;二是农村人均纯收入,要从2010年的12637元,提高到2015年的25000元,比省定目标值还要高出2000元。
这意味着,一道难度较大的现实考题,摆在了全市各级各部门的面前:在未来几年,要让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甚至比倍增更大;而且,这个“倍增”不是“被增”,因为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要扣除物价上涨因素。
城镇:四措并举,主攻工资
【数据】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表明,2011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32744元,同比增长12.9%。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829元,同比增长13.6%,增速较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8.2%。
【分析】从2011年我市城市居民收入结构及增长情况可看出:一、工资性收入仍是城市居民收入主体,占居民家庭总收入近三分之二;二、目前我市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主要由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三块收入拉动所致,特别是2011年转移性收入增幅位居四大类收入之首,这与我市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密切相关;三是不同阶层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
【举措】要打好提升居民收入水平这场攻坚战,首先要“就业富民”,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市人社局提出,“就业富民”的路径之一是加快经济发展、促进转型升级。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企业做强做大、推进科技创新来提升我市产业层次,促进居民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要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使之成为城市就业主载体。”搜狐网财经评论员、常州大学教师陆燕青建议。
“就业富民”的路径之二是实施积极就业的就业政策。市人社部门提出,要继续扩大就业总量,力争每年新增10万个就业岗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7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优先安排就业困难群体,每年援助3000名困难人员就业。
大力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也是推动“就业富民”不可或缺的环节。不久前召开的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常州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暂行办法》,即将正式颁布实施。
第三,鼓励全民创业,推动“创业富民”。“江苏居民收入水平与浙江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创业收入方面,特别是每万人老板数量远低于浙江。”河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奇洪博士分析说。
差距就是潜力,薄弱点正是主攻点。市人社、工商等部门提出,要积极开展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设,以政策支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为抓手,积极营造“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企业创大业”的全民创业氛围。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创业服务网络,建设创业载体,形成各类创业(孵化)基地。着力降低创业门槛,进一步放宽注册登记条件,每年新增个私注册资本350亿元左右。
第四,健全社会保障,加强扶贫帮困,推动“保障富民”。近年来,我市采取多项措施不断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低收入家庭发放价格补贴等,使得居民转移性收入大幅增长。未来几年,要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富民工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农村:四业并举,全面拓展
【数据】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表明,2011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838元,同比增长17.4%。
【分析】2011年我市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是:受益于农村工业快速发展,农民工资收入增长较快;受益于高效设施农业大发展、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等,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受益于农村各项改革制度的推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幅较大;受益于我市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大、含金量高,农民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尽管去年我市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协调、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生活消费刚性开支加大等不利因素。
【举措】今年2月末,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常州市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以工业化提高农民收入增速,以农业现代化夯实农民增收根基,以城镇化增强农民增收活力,以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优化农民收入构成,全面推进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推动农民人均纯收入进入较快增长的新阶段。
《意见》提出,农业、就业、创业、物业要四业并举,全方位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民收入来源与经济结构转型进程相一致,农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同步;要下功夫优化农民收入构成,着力提高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比重,构建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要改善农村民生,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培育新型农民,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共享政策发展成果;要兼顾好不同收入水平农民,千方百计扭转经济薄弱村发展慢、低收入农户增收难的状况。据悉,今年我市将以金坛、溧阳茅山老区为重点,组织100多个市级单位和100个经济薄弱村开展“百村帮扶”活动,力争全面消除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
“总的来说,加快提高居民收入,要重点突出农村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积极拓宽创业、就业、社保、投资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确保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GDP增幅、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市委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解释了我市“富民工程”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