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相比,常州版指标体系在新增8个特色子项的同时,适当提高了6个省定指标目标值,作为优势指标。
这些优势指标的“优势”在哪里,选取的背景、依据和意义又在哪里?
近日,记者采访了参与常州指标体系研究制定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
6个优势指标中,属于经济发展类的有1项,即“研发水平”中的子项指标“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研发水平”反映的是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而“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则反映科技投入强度。2010年我市为2.3%。省定目标值为2.8%,我市确定目标值为3%。
属于人民生活类的有3项。一是“居民收入水平”中的子项指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居民收入水平”反映的是居民的富裕程度。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则是农民富裕程度的体现,2010年我市为12637元。省定目标值为23000元,我市确定目标值为25000元。二是“居民住房水平”中的子项指标“城镇家庭住房成套比例”。“居民住房水平”反映居民生活质量。成套住房是指室外配套设施(道路、水、电、气等)和室内居住功能(具备卧室、起居室、厨房、卫生间等)基本齐全的住房。2010年我市城镇家庭住房成套比例为96.33%。省定目标值为95%,我市确定目标值为96%以上。三是“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中的“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反映城乡居民出行便利程度。而“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指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中选择公共交通的出行量占总出行量的比例,2010年我市为25.8%。省定目标值为26%,我市确定目标值为28%。
属于社会发展类的有1项,即“人力资源水平”的子项指标“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人力资源水平”反映科技创新能力和劳动力技能水平。而“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是指每万劳动力中从事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数,2010年我市为123人年。省定目标值为100人年,我市确定目标值为120人年以上。
属于生态环境类的有1项,即“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反映农村生活环境改善程度。村庄环境整治,是指以实现“净化、绿化、美化和道路硬化”为目标,镇村布局规划布点村庄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塘得到有效整治,绿化景观丰富,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建筑风貌协调,建立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非规划布点村庄的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河道沟塘等环境卫生得到整治,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求,有效改善村庄环境。省定目标值为95%,我市确定目标值为100%。
“这6个优势指标,是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广泛听取意见后慎重选取的。”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优势指标,首先“优”得有底气。这几方面工作,如公交优先、居民住房保障等,常州一直走在全省甚至全国前列,部分指标已经达到或接近省目标值,因此,在这几个方面常州有信心完成得更好,争当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排头兵。
其次,适当提高目标值,也有利于我市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开创“两个率先”新局面中自加压力,使大家推进工作有标杆,虽面临压力但跳一跳够得着,能巩固和扩大原有优势。这就是指标体系的“激励”作用,可以引领各地各部门以更强信心、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推进我市现代化建设。
另外,优势指标的确定,也注重与我市的“十二五”规划相衔接。比如“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这一指标,“十二五”规划目标为3%左右,省定目标值为2.8%,我市最终确定目标值为3%。2011年,我市“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3%,应该说与目标值尚有一定差距。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创新驱动和人才支撑。市委研究室、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和“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目标值的提高,都是为了推动我市继续发挥科教人才优势,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促使经济发展加快转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
细细剖析优势指标,还不难发现,无论是“城镇家庭住房成套比例”、“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还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都表明我市在迈向基本现代化的征程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民生幸福,体现了让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的成果这一本质追求。地处经济发达的苏南板块,常州有理由让百姓的“钱袋子”更鼓一些,让居民的住和行更舒心一些,让农村既富裕又美丽一些——让常州人的幸福指数再高一点。
“6大优势指标,既把握了科学发展的根本导向,又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既符合常州客观实际,又激发常州发展潜力。”河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奇洪博士如此评价。
指标名称 单位 省目标值 常州2015年目标值 常州2010年实现值
1.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2.8 3 2.3
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 23000 25000 12637
3.城镇家庭住房成套比例 % 95 96 96.33
4.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 26 28 25.8
5.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 人年 100 120 123
6.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 % 95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