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的春天,对常州来说是个科技的春天。那一年,市委、市政府播下科技创新的种子以后,便激发起广大企业家对技术、人才、项目的渴求,孕育了一个又一个科技梦。也是从那一年开始,常州毫不动摇地坚持“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理念,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常州模式”。
市委书记范燕青说,这条“常州之路”,是紧贴本地产业发展需求,以企业为主体、平台建设为载体、项目为纽带,推动校地紧密合作的科技创新之路;是在科教实力相对薄弱地区有效集聚优质资源、构筑创新后发优势的跨越式发展之路;是立足市情实情、大胆探索、奋力开拓,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之路。
几年来,全球各地的人才纷纷来到常州,生根开花。重大研发机构数量显著增加,中科院和国家“985”、“211”高校在常州联建了59个研发机构,“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实施以来,已有300个领军创业团队落户常州,引进海归人才1802名,8500多名研究生学历以上的科技人才在常州创新创业。
常州不断拓宽产学研结合的内涵,构建了以产业创新为先导、政府创新为推力、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用、资、介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体系。
政: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我市已连续5年成功举办“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等重大活动,连续6年组织党政企业家代表团展开“科技长征”,走进全国50多家大院大所大学,开展100多场产学研合作和科技对接活动,足迹遍布20多个大中城市,引进科技成果超过5000项,实施产学研项目2000余项。同时,我市新政策环境不断完善,相继出台了近十个支持科技创新的文件,制定40条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和28条实施细则。三项经费由2004年的14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8亿元,5年增加了12倍。
产:做大做强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市拥有476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达到28家。3年前,全市星级企业81家,入库税收60个亿。
3年后的2010年,星级企业达到157家,入库税收124个亿,且纳税大户已由传统加工制造业,转变为以创新型科技企业为主,一批创新型企业势如破竹。
学: 闻名遐迩的高职教育园区,按照“统一规划、资源共享、集约发展、集群发展”的思路,走差别化竞争、错位式发展道路。目前,园区共有7.6万余名全日制在校生,5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7年在98%以上,其中30%的毕业生都留在常州。
研:“把知识变成钱”成为众多企业家和科技工作者的方向。同时,我市不断深化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支持这些大院大学大所来常设立研发机构或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中心。目前,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已集聚了以中科院常州先进制造研发与产业化中心为龙头的60多家大院大所大学的研发机构。
用:去年12月30日,科教城率先启动“太阳能屋顶计划”,实现了光伏电网并网发电。今年,北大众志国产芯片计算机在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和教育系统率先使用。在科教城,随处可见清华麦科卡电动车靓丽的身影。政府采购的支持或补贴,为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温床。
资:近年来,我市积极发展创业投资(VC)和产业基金(PE),支持担保公司为科技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业务,支持成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设立中小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鼓励科技企业进行债务融资,推进高科技企业上市融资(IPO);常州科教城还建立了专业化的科技金融中心。目前,科教城已有46家高科技企业获得民营企业、社会资本、风投创投累计超过11亿元的投资。
介:目常,常州科教城入驻各类中介服务机构70多家,成立了代理、法律、税务、工商等专业服务中心,构建了“创业导师+创业助理+领导联系人”制度,使常州成为创新创业的高地,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加速器”和“孵化器”。
“相比周边很多城市,科教城各方面条件并不是最优越的,但它的吸引力却是最大的。这个吸引力一方面是政府创业资源的倾斜,另一方面是创业安全感,以及受到的尊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从英国诺丁汉大学回国创业的常州基音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范铭琦博士,这样描述选择来常州创业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