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原北大副校长沈克琦教授,仍清晰地记得儿时在省常中读书的快乐片段:
化学课上,同学们跟着老师学做墨水、肥皂;上美术课时,在铜板上刻字、涂画;童子军野外活动时的安营扎寨、野炊、偷营……“童子军训练时学的结绳方法,我到现在还会呢。”怕记者不信似的,他让夫人张星拿来一根线,平素颤颤巍巍的双手居然连续打出两个“双套结”“瓶口结”。九十多岁的耄耋长者,洋溢出宛若孩童般一脸得意无邪的笑。
“我喜欢和年轻人做朋友。”拜访沈老的那天正逢“五四”,记者的双手被他紧紧握住,掌心感受到一种格外的温度。
老常州的街市图,在他心里默画过千万遍
“小河上有桥,往东是顾塘桥,北面是前北岸,小河沿往北是北直街。我家就在千秋坊……”老人用手在茶几上熟稔地比划着记忆中老常州的街巷、河流、桥梁。看得出来,这幅图在他心里默画过千万遍。
1921年10月17日,沈克琦出生于常州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沈煦曾做过新坊桥小学的校长。而沈家7个兄弟姐妹,有5位是这所小学毕业的。自幼聪颖好学的沈克琦,1933年考入江苏省立常州中学初中部,1936年升入高中部。
“这所名校带给我教益是终生的。”沈老告诉记者,“省常中”的教育严格而生动。他记得学校经常组织同学们踏青、远足,培训大家“脚板底下的历练”。而学校的自编教材,标准比一般学校要高好多,“我们高一时的英文文选中,就有《独立宣言》、《威尼斯商人》、《羊脂球》等经典名篇。”沈老说,省中的高三学生就已开始修习大学物理化学课程,“由于中学基础好,我们省中的同学进了大学一点都不会觉得费难。”“但如果你成绩跟不上,让你‘留级’也是不客气的。”沈老说,期中考试成绩发给家长那阵,那些平时顽皮的学生心里都惴惴不安,“生怕成绩不好无脸见爹娘。”
紧张活泼的学习生涯,被1937年“八一三”淞沪前线的枪炮声中断。11月,日寇进逼苏州,省中不得不停办。时为高二学生的沈克琦跟随家人开始了辗转流亡的生活。到长沙后,江苏省教育厅在湖南桃源开办一所省立中学收容江苏流亡师生,沈克琦遂考入该校高三。
经历颠沛流离,愈加激发了沈克琦发奋读书的热情,次年6月到贵阳参加了全国统一的高考。几经周折,在查良钊教授帮助下,统考成绩名列前茅的沈克琦,终于考进西南联大航空系。上航空系必须自备计算尺和绘图仪器,两者共需30元。对于家境窘迫的沈克琦来说,这无疑是个天文数字,沈克琦遂决定上物理系。自此,沈老一辈子与物理结缘。
大后方的日子,是他“人生最珍贵的经历”
西南联大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联合组成。三大名校大师云集,物理系尤为突出: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吴大猷……谈起自己当年的授业恩师,沈克琦满含深情。
由于日机轰炸,教授们都移居郊外。周培源先生从十几里路以外的西山骑马来上课,后因马料太贵改骑自行车,从不迟到;吴大猷先生则每天由北郊岗头村步行或坐马拉带篷的板车进城上课,每周三次,从未缺课。沈克琦的毕业论文就是由吴大猷指导完成的,吴先生给了95分。沈克琦说,论文虽没什么价值,但他学会了如何查阅文献和对文献进行分析判断,这让他终生受益。
沈克琦还说起了当时联大的管理,既灵活又严格。凡是课程不及格,必须重修,除非有病假条,否则不能补考;重修不及格以后也不是简单的劝退,而是劝其转系,转到适合自己学习的系里去。也允许学生按兴趣转系,如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当年在物理系上了一年,二年级的时候转到中文语言系。朱先生后来还多次提到数理基础对他的语言学研究大有帮助。
当时的联大还招收转学的学生,每年招收几百个。如李政道先生就是先在浙江大学上了一年以后转到西南联大物理系,朱光亚先生则是从中央大学转入。当时的选课制度也很灵活,必修课选不满,可以选修其他系的课,可谓不拘一格,很灵活。沈先生当时选过一门元曲选读,老师还教唱元曲。当时每门课程都有好几位教授,基本内容一样,但可以有所侧重,安排在不同学期开设,让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沈先生当年还自学了德文,旁听过法文,学会了基本的音标。
许多联大的教授在战火中回到祖国,不畏艰难险阻,他们的言传身教自然而然就感染学生了。四年级时沈克琦和几位同学去岗头村探望老师,见吴大猷先生变卖衣服度日,沈克琦深受感动。
1943年毕业时,他离家已5年,想去桂林与家人团聚。临行前,吴有训先生专门写信给广西大学,推荐他去国立科学仪器馆工作。而系主任饶毓泰决定聘沈克琦为助教,他与饶先生约定一年后再回联大。然而,动乱的战局让他无法抛家重返西南联大校园赴约。不得已沈克琦在桂林的国立汉民中学任物理教师。
1944年日本侵入桂林,汉民中学师生徒步600里迁往贵州榕江,年仅24岁的沈克琦带领着他的学生们赶路途中,也没有间断过上课。在树上挂块板子当黑板,有时就在地上做题,学生们围成一圈看。这一段艰辛的中学教学经历,一直被沈老视为“珍贵的人生经历。”
他是1977年“科教座谈会” 重要见证者之一
1946年10月,沈克琦到北京大学物理系任助教。此时,全系教师仅十余人,光学实验课教师仅他一人。虽然教学繁重,但他仍在承担全时教学任务的情况下选习研究生课程,并和王树芬一起在赵广增教授指导下进行“慢电子与氢分子碰撞时的能量损失”方面的实验研究。
1947年,饶毓泰推荐他申请扶轮社的留美奖学金,并请胡适校长和郑华炽教授写推荐信,朱光潜教授写英文水平证明信。但面试时,因率直表达出反对“美国协助蒋介石打内战的对话政策”的想法而未成行。
1955年10月,北大决定沈克琦调任物理系主任助理,沈克琦服从工作需要,放弃了心向往之的科研工作。许多北大老人都说,从1955年至1966年,北大物理系有许多重大发展,其中无不凝聚着沈克琦的心血。早年从事过中学物理教学的沈克琦,对中学教学深有感情,他认为北大物理系毕业生水平较高,至少有一半应归功于他们在中学所受到的培养。因此他一贯关心中学物理教学,在晚年更积极参加有关中学教学的活动如参与审定中小学教材、参与创办并主持中学生物理竞赛等。
1977年8月,沈克琦老人作为17名高校代表之一,参加了新时期科学教育史上影响深远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成为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见证者。
沈老一直珍藏着当年的记录本。他翻开记录本对记者说:“到人民大会堂现场我才知道,邓小平是会议的主持者。”沈老告诉记者,会议一开始,小平同志开门见山地说:“我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处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就在这次座谈会上,武汉大学的查全性就高校招生做了一个系统发言。“他一说,大家都响应,都说应该改。8月8号会议总结的时候,邓小平就作出了恢复高考的决定。”
除了“恢复高考”,那次座谈会上还涉及到许多重大决策,如:否定“两个估计”、重建“国家科委”、“加速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科研机构”等。会上,邓小平多次表达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点。沈克琦回忆道,会间提及“文革”中让童弟周扫地的事,邓小平说“让他扫地真是糟蹋圣人”!
会后不久的1977年11月,沈克琦担任了首次访美的中国高教代表团秘书长,“这次访问使我对美国教育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日后工作帮助极大。”1985年,邓小平接受李政道的建议,在我国建立博士后制度,沈克琦成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两名高校系统的委员之一,后来还担任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首任理事长。
在北大领导岗位他一干就是12年。1984年,在万里同志要求下,教育部派沈克琦去山东支援高等教育,成为烟台大学首任校长。
“教育,是活生生的美好。”在蓝旗营沈老的寓所里,每当回忆起他教育生涯的某个细节,老人脸上都写满了生动。
人物简介
1921年10月17日生于常州。1933年~1937年在省常中学习。
1939~1943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毕业。
1943~1946年,任桂林国立汉民中学物理教师。
1946~1991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讲员、讲师、副教授、教授。
1953~1980年,先后任物理系普通物理教研室副主任、物理系系主任助理、副系主任、系革委会副主任。
1978~1991年,先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1984~1990年,筹建烟台大学,任烟台大学校长。1991年11月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