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在世界上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开创这门学科的代表者是英国的南丁格尔女士。
今年5月12日,恰逢纪念南丁格尔的“5·12国际护士节”100周年。回顾我们常州的护理事业,同这个节日的岁数差不多,也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了。记者经过多方采访、收集资料,今天,主要以图片的形式,向读者介绍我市护理事业近百年的发展沧桑史。
7个男看护,开创常州护理事业
常州的护理事业,是随着1918年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武进医院”的诞生而诞生的。
1918年初,常州地方商会、市公所、乡公所、公款公产管理处联合致函美国“监理公会”办的教会医院苏州博习医院,希望他们来常州开设分院。1918年5月,“监理公会”派美国医学博士芮真儒医师来我市,与各公团磋商筹办医院,暂借阳湖县署部分房屋作为院址,定名为“武进医院”,开办经费由教会与地方公团各半承担,当年7月1日开业,芮真儒任院长。
当时,医院27名工作人员中,只有2名医生,7名未经系统学习的男看护担任护理工作,以剪指甲、擦浴、洗脚等生活护理为主,打针及治疗工作较少。
1919年开设看护学校,全国各地医院都来求人才
为培养护理人才,1919年6月医院附设看护学校,每届招收学生6~8名,学膳费均免,经过3年培训后留院使用。1927年,教会派美国人福士德女士到武进医院任总护士长、兼护校校长后,重新安排了看护学校的课程,整顿建立了病房护理操作常规和各种护理制度,使护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规。
1925年,芮真儒病逝。1933年,为纪念这位武进医院和看护学校的创始人,看护学校更名为“真儒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35年,该校在教育部立案。“真儒高级护士职业学校”的创立,不仅为武进医院培养护理人才,还为我市后来创建的其他医院提供护士。由于该校培养的护士素质好,全国各地医院都慕名来校求援护理人才。该校上世纪30年代培养的护士生孙静霞和邹瑞芳(在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于1995年双双获得第35届国际“南丁格尔奖”。
那时,医院护理人员等级森严,办公班只能由护士长上,治疗工作规定由高年资护士或毕业护士操作,护生只能做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院方对护理人员要求严格,护士长既是老师,又是监督者。护士必须给予病人热情的护理,在卫生方面应能教导病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儿科护士,冬天要生起火炉为小病人洗澡
1949年解放以后,逐步建立起医院护理总则、护理规则、各科临床护理常规等。上世纪50年代后期,市一院随着各专科的不断发展,医院护理工作逐渐从基础护理为主,转向专科护理,并制定了各专科护理常规,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今年77岁的华英,是1955年从常州护士学校(2007年更名为“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到市一院儿科从事护理工作,历任内科护士长、急诊室护士长、护理部主任,2010年被授予江苏省“护理终身成就奖”。她讲述了当年难忘的护士经历:
当年一个病区约收40个病人,护士很少,我们小儿科连护士长在内只有五六个,早、中、夜三班倒。如果有护士病假,是没有多余的护士来替她的班的,只能由上一个班的护士连续工作顶下去。最少时一个病区只有4个护士上班,连星期天都没有。
那时,病房里不准有陪客,只有危重病人才有陪客。除了打针发药、量体温和重危病人的口腔护理、褥疮护理等等之外,还要做生活护理,如为病人擦身、洗头等,要求做到病人身上不能有气味,皮肤不能有破损。儿科小病人,大多数没有家长陪护,夏天要每天为他们洗澡,冬天每周洗一次澡。夏天洗澡容易,冬天洗澡就麻烦了,护理人员把一个小房间的门窗关闭好,挂上门帘窗帘,生起火炉,待房间里暖和后,再把小病人一个一个接进来,脱衣服的脱衣服,洗澡的洗澡,就像流水作业,护士个个累得汗流浃背。
改革开放后长足发展,现有护士8500多名
上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发生“文化大革命”,医院护士大量流失,常州卫校停办。改革开放后,我市的护理事业从恢复走向大发展。据市卫生局统计,全市现有护士8550人,其中大专学历以上的护士占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