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一人民医院800名党员 800面红旗

来源:常州日报 2012/6/6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量:24

近800名党员——占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11个在职党支部——相当于每5个科室就有一个支部。这就是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党组织架构。
  对这支庞大的队伍,医院党委书记张晓膺的理解是,党员有没有立足本职争优秀、支部有没有履行职责创先进,直接展现出整个医院在医疗安全、服务质量、医德医风上有没有作为。
  为此,从2007年起,市一院就推行临床科主任、职能科室科长兼任党支部书记的职务,使支部工作与医院临床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让党务工作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更好地促进临床工作开展。
  在技术创优上奋勇争先
  至今,市一院已拥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1个,市级医学重点学科7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5个。近五年来平均每年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达101项,有的专业技术水平在省内甚至国内都处于领先地位。
  如何实现高人一筹的医疗技术?市一院党委将积极引进国内外新技术作为有效途径。
  按照传统模式,北京、上海等几家国内顶尖医院是国外先进医疗技术的引入者,二、三线城市医院都是派员赴两地学习。这一过程周期长,学到的东西也非原汁原味。为了“取得真经”,近几年,市一院先后与美、日、瑞、法、德、英等国建立起科研协作和学术交流关系。
  在走出去与请进来中,一线医生得以与国外专家面对面,年轻护士能够与优秀同行手把手。这种零距离合作交流带来的成果,使市一院在最近几年的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评选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省卫生厅原厅长郭兴华曾评价:“一个地市级医院,在对外合作、技术引进方面能有如此之多的成果,这在全国来讲也是罕见的,常州一院在这一领域走在了国内前列。”医院也因此获得了“江苏省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荣誉称号,这在全省地市级医院是绝无仅有的。
  在服务提升上先行一步
  医院属于高接触度的服务行业,市一院党委始终把让病人满意作为工作的重点。
  “医院目前开放床位1818张,但在市民需求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实际每天要收近2200个病人,相当于增加20%工作量,对医务人员来说压力是够大的,但是没有人计较这些。”门诊亦是如此。儿科主任王永清一次只需开放30个专家号源,但实际上一天看的病人都有100多号,半天门诊经常要看到下午两三点钟。“大家都在超负荷地工作,尽量满足病人的需要,这是一种服务理念的转变。”张晓膺说。
  该院优质护理服务品牌“静霞护理”倡导的“想在需要之前、做在开口之前、走在铃声之前”,早已内化为每位护理工作者的自觉行动,受到患者和家属一致好评。
  窗口部门的服务礼仪和医患沟通直接关系到群众就医感受,市一院每月都在病人中进行随机问卷调查,窗口服务人员的量化考核满意度必须达到90%才算合格。此外,为尽可能缩短病人就医时间,医院还推出了窗口部门弹性排班、专家全日制门诊、预约挂号、化验单自助打印等,最大限度方便病人。
  正是基于这些具体举措,去年,省卫生厅对全省60家医院的出院病人进行问卷函调,市一院的综合满意度在97%以上,全省排名第三。
  在医德医风上作出表率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医院各支部积极推荐、评议身边的先进人物、道德典范,一大批医德医风先进典型的事迹广为流传:
  王永清22年如一日辛勤工作,每天早晨提前1个多小时上班,病人没看完绝不下班;内分泌科主任华飞,投身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和志愿服务十多年,足迹踏遍两市五区;腹腔镜治疗中心主任孙冬林,三次谢绝同一位患者家属送上的红包……
  这些来自身边人的真实事例,也激励着各个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创先进、争优秀。特别是各支部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大众为目的,创新开展的“特色党日活动”——内科一支部党员专家让低保重病患者在家里就能看上“专家门诊”,内科三支部面向社会定期举办糖尿病知识讲座,外科三支部选派业务骨干进校园开展爱眼护眼、防龋齿讲座,机关支部、药剂支部完成“周末关爱”困难人群心愿等——被市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列为全市“百项活动”。
  近5年来,不管是2008年特大雪灾,还是汶川地震,抑或是扶贫帮困、送医下乡、援陕援疆等公益活动,都能看到市一院党员们的身影。在缴纳特殊党费、参与扶贫救灾等活动中,全院党员干部累计捐款近200余万元,约占市卫生系统捐款总量的1/3。每年“慈善一日捐”,市一院的捐款数额均居市卫生系统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