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早已习惯了用电话、手机与家长联系,或者是开个家长会;现在,真的走进学生家里,和家长、学生面对面坐在一起,不等开口,就已经有心灵上的震撼。”
在上月底的“家访路上别样精彩”交流会上,金坛市明珍实验学校校长张建明的开场白,引起与会者共鸣。
和张建明一样,自今年春学期起,金坛市教育系统开展“走进学生家庭”活动,全市5200多位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纷纷踏上传统的家访路。
教师的最大收获——心灵震撼,增强爱心
现代通讯如此发达,是否还有必要费时费劲再走传统的家访路?
一开始,许多年轻教师认为没有必要,但是,当他们走进学生家庭之后,整个想法彻底变了。
建昌小学教师李阳、吴建平在对班上一位学生家访时,亲眼目睹身患绝症的孩子母亲紧紧搂着孩子,哽咽着鼓励孩子:“小昊,我们一起加油!你加油学习得更好,妈妈加油把病魔赶走……”返校路上,两位老师一路沉思,当晚,他们在教育微博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孩子,你是妈妈对抗病魔的动力和希望,你的小进步会给妈妈带来大欣慰。我们每个人都会帮你。”
花山小学教师杨美华对居住在当地砖瓦厂的外来务工子弟家访后,感触特别深,她对学生说:“原先总怪你们每次交上来的作业没有父母签字,也怨你们写出来的作文不成文……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答案,让我们像田野上的小草一样,始终以一种向上的姿态,迎接每一缕阳光。”
像上课前备课一样,每次家访前,教师根据走访学生的基本情况,因人而异,备好人选、时间和方式,精心设计谈话内容。金城镇中心小学以“捧着一颗心来”为主题,发出告家长书:每次家访都要求让家长知道孩子在校的情况,教师要知道家长对孩子的希望,班主任要知道家长和孩子对班级管理的意见,学生要知道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学校要知道家长对学校的建议。该校校长陈耀方还说,教师走访学生家庭,发现了许多成功的家庭教育典型,汇总起来,就是宝贵的教育资源。
学生的最大收获——倍感温暖,增强信心
该市教育系统大家访活动突出走访重点学生家庭,其中必访家庭为: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生活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家庭,病残学生家庭,行为孤僻的学生家庭,思想、学业上有重大变化的学生家庭,学习困难的学生家庭,外来务工子女、留守儿童以及劳教服刑人员家庭,家里有重大变故的学生连续两天未到校的家庭。
“原先,总觉得父母离异让同学看不起,母亲也似乎对我有一种摆不脱的内疚。自从老师到我家后,母亲的心结打开了,我和妈妈有说不完的话,长期笼罩在我心头的阴影也消散了。”说这番话时,金坛市五中九(1)班学生顾沁悦透出一脸阳光,她说她的理想是做一名医生。
据班主任曹金伢介绍,顾沁悦原先确实和母亲话不多,自从3月初夜访与其母亲长谈后,孩子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学习进步也非常明显。前几天中考模拟考试,成绩已从全校200名以外挤进了前70名。
地处茅山老区的茅麓小学,大半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女,教师走访生活在茂源建材厂等几处砖瓦企业简易工棚的学生临时住处后,促成学校专门为这些学生建起了新市民读书室。担任读书室管理员的六(1)班学生余美欣喜之余,提笔写下这样一段话:
“每当看到那一本本崭新的图书,我心中就有说不出的高兴。我喜欢读书,要把厂里五六十名同学组织起来,随时到这里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用知识改变命运。”
家长的最大收获——喜出望外,学会家教
“老师,我该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
“老师,我儿子一直很听话,现在怎么这么逆反?”
这是家长与教师见面时问得最多的两句话。
走进学生家庭与电话约见家长,有多大区别?金坛市五中政教处主任顾小青的感受很深。她说,原先除了一学期开一次家长会外,最多的方式是等学生出什么问题后再电话约见家长,家长来校见面也等着告状甚至训斥,感觉教师高高在上,效果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其实,家长也喜欢教师走进家庭,以平等、信任的态度沟通,能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
“自从班主任陈老师来家访后,让喜欢画漫画的孩子负责出板报,他的积极性更高了,我们也支持他的爱好,帮他定期装订成册。”市五中八(2)班学生杨敏的父母特别开心,这阶段孩子的上进心更强了,学习专注程度也提高了。
4月28日,记者随同明珍实验学校六(1)班班主任耿丽娟,一起走进直溪镇王甲村王强斌家中。从小失去母亲,今年已67岁的父亲身体不好,办了低保,一直靠社会和乡邻帮助,小强斌有些自卑和孤僻。在此之前,耿丽娟已和任课教师多次上门,与孩子的父亲王敖连交流,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接触、交往,坚强的同时更要乐观。见老师又一次上门,并为孩子送上精巧的小台灯和新书包,王敖连双眼噙满了泪花:“我会好好培养孩子,教育他长大后回报社会和好心人。”邻居恒桂珍说,这阶段老师来了好多回,“我们也常听到孩子的笑声了”。
据了解,家访过程中,该市教育系统对教师不得要家长车辆接送、不得接受宴请和赠礼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同时,教育局还制定了“三联系”工作制度,指导走访活动开展得更广泛、更深入,同时走向常态化、常规化和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