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为魂层层有宝 我市天宁宝塔建设5年纪事

来源:常州日报 2012/5/6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量:120

2007年4月30日,天宁宝塔落成开光,以多项“中华第一”铸就盛名;此后5年,经精湛匠艺逐层打磨,宝塔又成就了第一瓷佛殿、第一琉璃佛殿等美妙景象,神韵气度更为不凡,而无论是用材、工艺,还是体量,宝塔内部建设的每一步始终坚持着对宝塔之魂——文化定位的准确把握。
  文化为魂
  天宁寺建塔目的是传承佛教文化。文化是塔之魂,没有灵魂,塔就只是躯壳。最先开展的是宝塔文化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设计工作。
  据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谈星辉介绍,首次网上公开邀标,就吸引了清华大学、中央美院、新加坡凯特灵设计公司、福建美诚达公司、温州云艺公司、常州工学院等7家单位参与。然而,第一次研讨会后,他们就感到单靠某一家单位来完成总体规划方案设计无法尽善尽美,因为方案设计既要懂佛理,又要懂艺术,还要了解宗教政策。最终,市民宗局扛起了规划方案文稿的起草工作,艺术设计则交给了常州工学院。
  总体规划方案的设计历时近两年,其间召开了57次座谈会、研讨会、评审会,天宁寺方丈松纯大和尚和一诚法师、星云大师、净慧、觉醒、圆慈法师、方立天、楼宇烈、周锦云、任世民、李凤强等一批佛教界、学术界、工艺界的大师和国宗局、中佛协的领导们,为方案的修改完善提出意见,成就了规划方案中宝塔文化盛景的不凡气象。
  不同主题
  加上即将开放的第十三层,天宁宝塔迄今已有9大部分按总体规划方案打磨完工,令人赞叹的是,宝塔每一层都有不同的文化主题,并选择了不同的工艺形式来表现:
  第一层“华藏世界”,艺术特色是“铜”,殿中供奉了4尊高10.5米、重达10余吨的铜铸大佛和4幅大型铜雕壁画八相成道图;第二层“众缘和合”,从吊顶到佛龛,从莲花托到供桌,从佛像到壁画、雕塑,全部采用陶瓷艺术品进行装饰,是目前为止我国佛教界第一个“陶瓷殿”;
  第三层“因缘果报”,采用漆工艺,以温州瓯塑、福建脱胎、扬州漆画等我国传统漆工艺,创作了表达尊师、孝悌、信义等内容的四善殿、八善门和十二行善图及我国四大佛窟场景;
  第四层“罗汉示迹”,核心展品便是4组分别展示达摩面壁、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和白马驮经的大型錾银高僧像,共用银400公斤;
  第十三层“十方圆融”,所用的艺术品和装饰材料全部采用被称为佛教七宝之一的琉璃;
  此外,正在制作的第五层“法界源流”选用了沉香木,已经进入实施阶段的第六层“悲智行愿”将打造成为玉佛殿……
  随着工程不断推进,从底层地宫,到顶层钟楼,整座宝塔将以佛教文化为主线,运用不同的工艺表现手法,巧妙诠释每一层不同的佛教文化主题,充分体现盛世之荣、文化之魂、传世之魅。
  层层有宝
  天宁宝塔落成之际,除了收藏天宁寺原有宝物外,已经力搜舍利子、历代古佛、古经书、贝叶经等天下宝藏,打造出常州文化艺术“聚宝盆”的亮丽名片。5年来,在精品意识的引领下,宝塔各殿的建设邀请了一批工艺大师和教授担纲,为宝塔量身雕琢出一批反映当代盛世最高水平的传世之作。
  据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赵世平介绍,供奉在天宁宝塔第二层的8尊“中国白”瓷佛像,每尊站立身高1.8至2.2米,攻克了很大的技术难题才制成,堪称国内有史以来最大的白瓷佛,精美绝伦;第四层核心展品錾银高僧像,结合了西方雕塑艺术和以往多用来制作精巧小饰品的我国传统錾银工艺,平均高度达2.2米,在国内也是首屈一指;中国古代浮雕的重要作品《帝后礼佛图》,本在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东壁上,因被盗卖,在国内已经看不到,宝塔第三层却通过艺术组合,重现了“帝后礼佛”的场景;名贵的沉香木也被运用到宝塔第五层的建设中,福建木雕工艺大师李凤强领衔,将5吨左右的沉香木雕刻制作成“千手观音”、佛教史上的“三大法会”以及700余尊大小佛像,预计到2013年完成后,该层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沉香佛教艺术馆。
  天宁宝塔其他尚未开放的几层,有的也已在进行深化设计,都将通过不同的选材、工艺与作品,给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赋予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