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从市文明办获悉,4月份“中国好人榜”名单和“常州好人”评选结果全部揭晓,我市敬业奉献的蒙景谋、见义勇为的缪小福、助人为乐的白英和诚实守信的徐亚红荣登4月份“中国好人榜”。另外10位入选“常州好人”的市民分别是:吴玉珍、盛凯、杨帆、何刚和马金丽、曹敏、张加平、鞠英、丁陈丽、杨文娟、马玉琴。入选4月份“中国好人榜”的徐亚红和白英也当选了3月份“常州好人”。
荣登4月“中国好人榜”的常州市民
蒙景谋
1956年出生,戚墅堰区环卫处垃圾收集清运工。
25年来,他始终坚持在环卫行业中最苦最脏最累的人力垃圾清运岗位。无论寒冬酷暑,蒙景谋每天要完成12板车、节假日16板车垃圾清运的艰巨任务。在垃圾清运工作中,他还经常帮助年老体弱的职工。凡是社区阴沟堵塞、小部分混杂垃圾清理及居民家中缺人少手、年老体弱家庭力不从心的活儿,只要他能解决都会积极主动给予帮助。
缪小福
1947年12月出生,溧阳市溧城镇甘露寺社区居民。
2010年11月29日早晨,溧城镇城南路出现惊心动魄的一幕:一名女子因与家人吵架,从三楼跳下轻生,眼看惨剧就要发生,危急时刻,楼下65岁的缪小福老人穿着拖鞋冲了上去,一把将其接住。在百余位围观群众中唯一冲出救人的这位老人,2010年9月刚刚被评为社区的“助邻之星”。
白 英
1925年出生,武进区遥观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白英创办过小学,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退休后,他甘于奉献。1995年,白英从报纸上得知常州轻工学校连云港孤儿李家壮生活无着,面临辍学。他主动联系,每月资助200元,连续3年。此前,他已同时资助5名贫困生,2004年更是同时资助8名学生。20多年来,他共捐出人民币130余万元,受助学生达70多名,最多的一位达5万多元。
徐亚红
1966年出生,常州红谷粮食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0年,下岗后的徐亚红没有怨天尤人,她自谋出路,开始做大米生意。2002年徐亚红在金坛农户中推广种植香米新稻种,成熟后以高于市场收购价10%的价格包购。第一年成品米出来后,徐亚红注册了“常金”牌香米,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并渐渐打响品牌。
4月份“常州好人”
吴玉珍
1963年3月出生,常州工学院理学院副教授。
今年3月2日,吴玉珍离世当天捐献的眼角膜成功移植到一位角膜病变的患者眼睛里,让这位病人重见光明。吴老师,作为常州高校首位成功捐献眼角膜的教师,也是常州今年第一例成功捐献眼角膜者。
盛凯
1975年出生,常州常运出租汽车有限公司驾驶员。
盛凯坚持乘客的安全就是他们全家的幸福。工作7年,共上交乘客遗失物价值达10余万元。他曾经多次义务加班,帮助迷路老人、有困难的残疾人,从来不拒载乘客,并加入了“7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现役军人市区免费乘坐”的三免车辆队伍。
杨帆
1987年7月出生,市公安局天宁分局兰陵派出所刑侦探组见习民警。
2011年,杨帆在参加追捕毒贩行动中,主动请缨、奋不顾身,与犯罪嫌疑人英勇搏斗,在被案犯尖刀刺破心脏、血流满地的情况下,仍然奋勇向前,舍命追凶500米,用鲜血和行动诠释了人民警察的高尚形象。
何刚和马金丽
何刚,1973年出生,马金丽,1977年出生,两人都是常州市新闸街道皓月涂料有限公司员工。
2011年9月16日,江苏皓月涂料有限公司仓库门口突然起火,装满30吨二甲苯的危险化学品槽罐车上浓烟四起,以何刚、马金丽为首的皓月员工毫不畏惧,英勇救火,化解了一场大灾难。为此,何刚的双手被大火灼伤,且身上多处被掉落的不明物体砸伤;马金丽也因吸入大量浓烟而住院数日。
曹敏
1970年12月出生,常州市宏天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经理。
他在诚信经营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和大胆探索。2008年7月,曹敏的信诚保洁服务部开张,现已拥有100多名职工的保洁服务队伍。在吸纳职工的过程中,重点录用“40、50”人员、下岗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困难职工。
张加平
1977年6月出生,陈氏养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作为新市民,张加平每天工作14小时,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热情地参与公司的各项活动。公司的快速扩张需要大量人员补充,他在招聘时总是优先考虑残疾人和下岗职工;在市残联组织残疾人相亲会时,他积极组织盲人医生报名参加,并亲自到现场为他们牵线搭桥。
鞠英
1964年出生,常州国税一分局纳税服务科副科长。
作为办税大厅的负责人,“同城通办”后,由于鞠英所在的办税大厅坐落在市中心,工作量、服务压力剧增,月均接待纳税人15000人次。在2010年报税的最后一天,鞠英发现一户企业当月开票销售额达到500多万元,竟然忘记了抄报税,后果将非常严重。鞠英好不容易联系上对方后才得知,因为会计在上海出差,当天又下着鹅毛大雪,一时赶不回来,为此,鞠英足足等了5个多小时。鞠英平均每年加班达20余个工作日。2011年9月,全省首家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鞠英纳税服务工作室”成立。
丁陈丽
1979年11月出生,常武太湖医院社会防治科科长。
多年来,她长期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畸残者,他们平均年龄70岁,70%因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组织坏死、足底溃疮,丁陈丽却能对他们悉心照顾。2005年,丁陈丽开始接手一般人更加不愿意接触的防艾工作,她主动去贴近他们,经常到病人家中看望,拉家常,倾听心声,鼓励病人面对现实、树立信心,积极接受治疗。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接受咨询。
杨文娟
1978年出生,北环新村居民。
杨文娟刚出生不久,父亲突发精神分裂症,丧失了劳动能力。1991年初,母亲因脑出血中风引起偏瘫,经全力救治,仅能勉强坐稳,生活从此无法自理。这时才13岁的杨文娟就和哥哥一起承担起照顾父母的重任。清晨6点起床,做早饭、买菜、帮母亲洗脸、喂早饭、洗衣服,中午做饭、看店,下午4点喂父母吃点心,热晚餐。为控制父亲病情复发,每天要按照医嘱给他服药,重点监护,防止因疏忽发生意外。还要经常帮母亲翻身与拍背,进行功能锻炼。虽然周而复始的事情琐碎、单调,但杨文娟的心却是甜蜜的,“因为一家人生活在一起” 。
马玉琴
1961年出生,居住在溧阳市溧城镇濑江花园。
6年前的一场车祸,使马玉琴的儿媳钱文文变成了植物人。在花费了63万元医疗费、大家都认为没有希望的时候,马玉琴却对儿媳不离不弃,充当了儿媳的“手”和“腿”,全天候照顾儿媳的衣食起居,最终创造了生命奇迹,儿媳醒来后逐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