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初中课堂引入“后茶馆式教学” 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话语权

来源:常州晚报 2012/5/4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量:50

上世纪80年代,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校长提出了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提倡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像茶馆那样,随便交谈议论。“后茶馆式教学”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它研究一种新的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颠覆过去课堂教学按次序、等比计划定时间讲解的方式,而由学生自己阅读概念性、认识性的内容,教师仅对难点等原理性内容进行点拨,从而使课堂教学精致化。
  仰望上海,常州几所初中的课堂也悄悄引入了这种“后茶馆式教学”,并参考多种教学模式,创出了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课堂模式。“后茶馆式教学”下课堂到底是什么模样,本报记者上周进入市24中与市北实验两所初中校随堂听了三节课。
  能让学生讲的,老师尽量不讲
  学生:希望增加更多的辩论和实验
  时间:上周四上午
  地点:市24中
  市24中引入上海教育“后茶馆式教学”理念,始自去年开学,校长带着学校骨干老师一起来到上海静安教院附校,蹲点交流学习,回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以吸收,目前数学与物理课堂率先发生改变——
  验证试验你来做,你有几种方法?
  “小桌、砝码、海绵、装有沙子的容器、盛有水的水瓶……用这几样物品,如何来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下面同桌讨论,然后说出你们的方法。”这是上周四24中八年级的一堂物理课,引入压强概念的新课,接下来,演示验证实验,朱玉老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学生。
  热闹的讨论进行了五六分钟,接下来是学生们的主场——两个女生站到讲台上,演示了她们的实验:把小桌子放到装有沙子的容器里,桌腿没入沙子,把桌子反过来,用桌面接触沙子,几乎没有下沉,“这说明受力面积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小”。对这一结论,另一组的男生却用完全不同的器材给出了另一种验证方法——用矿泉水瓶,正着放和倒着放在海绵上,得到不同的效果。
  还不够,台下还有几组同学跃跃欲试……
  “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我意料之外”
  同样是一堂让学生动手的课,王一新老师在七年级数学活动课上,除了让大家用拼图来理解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还让学生自由分组,一个问题下来,组内三五个同学先讨论,互助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后,再由一位代表上台为全班同学讲解思路。
  “能让学生说的我就尽量不讲,”王老师课后解释说,“老师讲的,学生可能只是一知半解,学生自己讲,容易暴露问题,即便他都会了,讲过一遍,记得更牢固。”王老师说,虽然一开始他曾有过顾虑,老师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他们能学得好吗?“结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我的意料之外。”
  让王老师感到惊喜的是,学生们不仅对这样的课堂模式很感兴趣,表达能力也提高了,思维变得更活跃。学生王偲竹还提出:“我们希望在数学课上能穿插更多的实验性的内容,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譬如:辩论、集体研究等等。多增加一点数学历史的介绍,让我们能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在作业中设置一些有趣的数学题目,增加对数学的兴趣和研究。”孩子们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
  应付这样的课堂,老师要更强大
  完成课堂模式的转变,除了要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信任,对老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讲得少,可发挥的空间小了,如何精讲,如何应对学生随机生成的各种问题,如何全面掌握学生的学情?王老师坦言,这对他和一起参与变革的老师们来说,确实是个挑战。
  “上海的教材就是专门为这种上课模式而制定的,结构清晰,题型很全,甚至做题的格式都列了出来,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课本自学,而我们苏教版的教材目前还不适宜完全让学生自学,考试难度也更大,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协助。因此,这种模式更依赖于老师的专业素养:需要老师在专业上精通,在备课上花更多的时间,才能解决孩子们课堂上生成的各种问题。”
  课上讲什么,全来自学生课前疑问
  最有价值的提问可获加分
  时间:上周六上午
  地点:市北实验初中 
  引入“后茶馆式教学”理念,市北实验初中起步于2010年9月,该校与上海华东师大合作,在校内设立博士工作站,聘请华师大的5名博导,与学校18名教师结对进行教学指导,以点带面,改变教学模式。
  “课改10年来,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听课被动的局面一直没有扭转过来,当时我们参考了上海多所学校的模式,其中也包括‘后茶馆式教学’,最后归纳出6字模式——自主、互动、拓展。自主:让学生独立进行预复习、学会思考和质疑;互动:建立学生学习小组进行互助、探究,老师精讲学生的困惑;拓展:补充适当知识,注重与生活的联系,进行变式练习。”该校校长严振宇介绍说,目前该模式已在全校各学科推行了一年半。
   这样的课堂,要学生会提问才“话”得起来
  这是一堂八年级的语文课,学习《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几次裹紧军大衣的作用是什么”,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重点。殷春霞老师用学生表演的形式让大家揣摩人物心理,学生蒋黎晨站到讲台上表演主人公最后一次裹紧大衣匆匆离开的样子,有点夸张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不过,下面立刻有同学站起来纠正他:“裹紧上衣的动作太猥琐啦!虽然奥楚蔑洛夫很狼狈,但还要故作镇定,维护形象的呀。”也有人说:“演员表情还可以再丰富一些,来,我来给你示范一下。”说着自己演了起来。
  孩子们的积极参与让课堂惊喜不断,可课后殷老师却说,他们刚进初中可不是这样,课堂闷得很。“按照新课堂模式,学生要先自学课文,提出问题,我根据问题汇总,挑最有价值的题目集中解决,稍带解决其他问题,剩下的小问题则交由学生小组内部交流。首先,要让他们提问,确实是一大难题。”
  该班女生袁林就曾是这样一个“闷”孩子。“小学里都是老师讲我们听,让我提问,我可没啥好问的。”小袁说,“后来老师教我们如何看书、思考,关于哪些方面可以提问,我才慢慢地有了问题。”在《变色龙》这一课,她提的问题就因被老师选为最有价值的问题而获得班级加分:“课文中多次提到‘法律’,但奥楚蔑洛夫从不按法律断案,提‘法律’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连殷老师自己也从未想到过,孩子对文本的细读、对语言的敏感让她十分惊喜。
  这样的课堂,要老师像“贼”一样巡视
  类似的惊喜,在推行新的课堂模式中,频频发生。生物马立宣老师在讲眼球结构的时候,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天龙八部》里阿紫失明后要挖别人的眼睛换给自己,这能行得通吗?”数学田兵老师则在板演完一道证明题后,听到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的方法比你的更简单。”经过这一年半的试验,学生变得更主动,更愿意分享自己的看法了,这是老师们的普遍感受。
  “一开始,我对新课堂模式是有抵触的。”马老师坦言,老师总怕自己漏掉了哪个知识点,怕学生听不懂,还有,注重知识生成的过程,会不会耽误太多时间,反而降低学习效率?然而,现在的课堂模式却让她觉得更省时间。就拿评讲试卷为例,以往一张卷子从头讲到尾,不管学生会不会,现在则是先讲整体情况,再讲错得最多的两三道题,还不直接讲答案,而是让学生小组讨论,自主订正,老师再做点评,再进行变式练习,剩余时间由小组成员相互“诊断”。原本两节课的讲解,现在缩到了一节课。
  “新模式,要求老师像‘贼’一样巡视。”田老师认为,能否把握课堂的关键在于老师是否有发现、归纳问题的本领。在数学课上,一道题布置下来,他只需巡视一圈,就能抓住学生中的典型错误,让学生展示错误,他进行讲解点拨,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田老师把这个能力归结于充分备课:“要想得更深、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