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 序号 | 指 标 名 称 | 单位 | 2015年 目标值 | 2010年 实现值 | 权重 |
社会发展 | 17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12.2 | 9.5 | 5 |
指标解释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指20—59岁人口群体中人均接受学历教育(不包括各种非学历培训)的年数。
计算公式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20—59岁人口群体中每个人的受教育年限之和/20–59岁人口总数。
分析解读
基本实现现代化,离不开人才支撑,离不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同时,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反映国民素质和文化水平,是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开发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达5分,与“人均GDP”和“居民收入水平”一样,属于最有“分量”的指标。
2009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远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2005年,美国该指标为13.63年,日本为12.9年,比我国高出5年左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要提高到11.2年。2010年,江苏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4年,我市为9.5年,确定2015年目标值为12.2年以上,与省目标值一致。这意味着我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要增长2.7年。
据我市有关部门分析,我市这一指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接受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口比重低,尤其是流动就业人员。
实现路径
“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提高流动就业人员及其子女的受教育年限。未来几年,我们要加快形成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努力让每一个人都通过教育实现持续发展。”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这样表示。
未来几年,我市将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二是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尤其要保障流动就业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权益,2012年,全市流动就业人员随迁子女进入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将不低于90%。
三是提高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普及水平,把二者比例稳定在1:1左右。
四是让更多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推进在常高校应用型本科发展,大力扶持专科高职和五年制高职。让职业学校的优秀学生的升学渠道更多、就业创业机遇更多。
五是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
六是大力发展职后学历教育。建设常州开放大学,支持普通高校开展学历继续教育,大力推动成人高考和自学考试向农村居民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发展。
实现这一指标后,对常州、对百姓意味着什么?
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既是重要的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又是开发人力资源、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和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后,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增进社会和谐,最大限度地让各类人群享有更优质、更均衡、更适合、更公平的教育,提升幸福指数;有利于改善人口素质结构,提高市民整体素养尤其是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助推创新强市和文化名城建设;有利于开发人力资源,培养更多人才,尤其是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高学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升常州软实力。当然,更重要的是,人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后,每个人在客观上将拥有更强的持续发展能力和空间,拥有更强的生命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