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根植乡土的富民种子

来源:南通日报 2020/7/21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量:25

这两天,姜朝晖正在自家小楼里建一个培育芦笋种子的实验室。再过一个月,设备就到家了。建这样的实验室大都在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一个种植户建实验室并不多见。

姜朝晖,通州区东社镇东平村季方萍家庭农场技术员,季方萍是他爱人,一个负责内部管理,一个负责科学种植,两人把家庭农场经营得风生水起。2016年4月,2018年5月和9月,央视农业频道农广天地栏目组两年三次来到姜朝晖的芦笋基地,记录他的大棚芦笋栽培技术。


fd456d03-587b-4ce7-bf4f-3a8ceee9d857.jpg

1997年,姜朝晖来到北京学木工;2008年成为一家装潢公司的项目经理。2011年,母亲因病去世,患病多年的父亲没人照顾了,他便辞职回家照顾父亲。

在家不能闲着,几经考虑,姜朝晖决定种植芦笋。他流转了10多亩地,从市场购买了种子开始种植,但从出苗的情况看,不理想。这时他意识到,随随便便种不好芦笋,要相信科学。

通过上网查询,姜朝晖选定了北京农科院种业芦笋研发中心教授叶劲松。2014年底,他登门拜访。叶劲松听了他的介绍后说:“你用的是二代种子,产量低、抗病性差、成品畸形率高。我们正在培育的‘京绿一号’你可以选择。”2015年春节期间,叶劲松背着30公斤的芦笋种子,坐火车来到姜朝晖家。

姜朝晖家周边芦笋种植户有20多家,他把余下的种子分给了他们,也把专家讲述的技术要领传授给他们。自己也将农场的种植规模扩大到60多亩。

2018年冬天,姜朝晖及周边种植户的芦笋出现茎枯病,叶劲松知道后立即赶了过来,采集样本,进行糖分分析。有了专家的技术指导和优质的种子,芦笋长势很好,每亩增收四五千元。

芦笋育种需要掌握植保、栽培等多方面专业技术知识。姜朝晖利用业余时间研读芦笋栽培专著、上网查资料、捕捉芦笋栽培及芦笋育种领域最新信息,虚心向育种专家学习请教。

2016年3月,姜朝晖在他的芦笋基地,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芦笋产业发展观摩会,得到了国内外科研院校农业专家的一致好评。

2017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姜朝晖认识了浙江农科院的专家梁训义,并把他邀请到种植芦笋的大棚里做技术指导。叶劲松、梁训义两位专家已经把姜朝晖的农场当成科研基地,每年都来一两次做技术研究和指导。在探讨《芦笋早春基部纵裂》课题时,姜朝晖碰到疑惑,就向他们刨根问底,直到彻底搞懂为止。

育成和推广一个品种至少需8至10年的时间,姜朝晖甘于寂寞,潜心研究亲本材料的特性,总结、探索科学杂交育种方法,提出了“只有走芦笋组织培养克隆杂交的育种技术道路,产量和产值才能有重大飞跃”的育种思路。

为了随时掌握和了解芦笋亲本材料的生育状况,需不间断地到大棚里,在大棚田里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累了到田埂上休息一会,接着继续观察各种农艺性状,回到家中及时整理数据,研究育种思路。

平时,他经常深入田间,免费为农民传授芦笋种植栽培生产技术,热心解答疑难问题。他大胆探索创新,开展试验示范,应用现代农艺机械化技术,芦笋嫩茎亩产达到1800公斤,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芦笋嫩茎产量,加快了早生、高产、优质的芦笋品种的推广。

近10年来,姜朝晖通过芦笋新品种实验试种示范、大棚内套小拱棚加铺地膜等技术,优选出早生优质高产芦笋新品种,被列为江浙沪芦笋主要推广品种。截至目前,已在全国推广一万余亩。

去年,姜朝晖的父亲去世。叶劲松发微信给他:“当初,看在你孝敬父亲的份上,我才帮助你。你已经尽到照顾好父亲的责任,该开始新的里程。芦笋栽培上你在全国已经小有名气,这很不容易。今后在芦笋种子培育中遇到什么难题,我会全力支持你。”

姜朝晖说:“我培育优质的芦笋种子,更把自己培育成一粒根植乡土的富民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