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通讯员 陆昊 钱海军 徐海波记者 徐爱银)近年来,如东县丰利镇坚持把“扶志扶智”作为脱贫攻坚的立足点,在确保建档立卡户1029户1460人全部脱贫的基础上,不断增强“造血”功能,激发脱贫“心”动力。
用足扶贫政策 鼓足脱贫信心
“要不是有政府的帮助,我的生活早就垮了!”说起自己的经历,丰利镇南宁村15组村民徐明感慨良多。他本不是南宁村人,后入赘到南宁村,因为勤劳肯干,日子过得还算宽裕。谁知,妻儿接连去世,家里还背了十几万元外债,徐明曾一度精神崩溃。
镇村两级政府知悉这一情况后多次上门开导,并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及时为他申请失独家庭补助,将其列入低收入贫困户,为他用足了政策。
“有了政策托底,老徐逐渐恢复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南宁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张肖飞说。徐明有做老酵馒头和酿酒的手艺,村里帮他建了小作坊,置办了蒸笼等工具,还积极向周边企业、单位引荐。由于他加工的馒头松软地道,吸引了不少顾客,每年有几千元收入。
近年来,丰利镇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做实“基本功”,对全镇建档立卡低收入户进行多轮核查,确保符合低保、五保条件者应进尽进。对年人均收入达不到7000元的差额部分和危房改造户补助金,全部由镇财政兜底;和县级挂钩部门紧密沟通,对60名建档立卡户在校学生每学期给予生活补助,打破贫困代际传递;实施卫生健康救助,住院费70%结报,大病起付线降低50%,确保各项政策资金及时足额发放,为贫困户脱贫鼓足信心。
迈进贫困家庭 用心提供帮助
“身体情况怎么样?”“好多了,现在自己走路没问题,也能做一些最简单的劳动。我觉得人生又有希望了!”双沟门村党总支书记韦军上门走访时,该村低保户宋小梅激动地说。
宋小梅曾是一名卧床的重度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双腿无法打开,生活无法自理,同时又罹患免疫系统疾病。丈夫为了照顾她,不能外出工作,一家人失去了经济来源。
挂钩帮扶宋小梅家的扶贫干部、副镇长曹烨想方设法帮宋小梅联系到上海长征医院,进行了手术治疗,宋小梅的病情逐渐好转。除用足用好政府医保、大病统筹政策之外,曹烨还帮宋小梅通过水滴筹筹集资金3万多元,他自己也捐了几千元。平时只要有空,他就带点东西上门走访,帮宋小梅夫妻排解忧愁。
“只有先迈进贫困户的门槛,才能住进贫困户的心坎。”镇人大主席朱德军表示,做好“志智双扶”工作,扶贫干部首先要思想认识到位,才能在行动上找到“贫根”。近年来,丰利镇积极树立扶贫干部典型,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强化挂钩联系紧密度考核,加强对贫困户脱贫问题的现场督办、现场办公,推动扶贫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用在问计于贫、施计于民上。
延展就业渠道 拓展劳动技能
“现在一家人都有固定收入,生活条件改善不少,我家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感谢镇村两级干部的关心和帮助。”龙口村村民葛一发拉着党总支副书记戴鹏飞的手,连声道谢。
今年74岁的葛一发多年来一直体弱多病,老伴又是重度智力残疾人,儿子、儿媳没有工作,家庭没有固定经济来源,生活十分困难。2016年,葛一发家庭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镇村了解情况后,帮助他儿子、儿媳相继找到固定工作。3年多来,这个家庭已具备稳定的收入“造血”功能,葛一发一家终于走出了“阴霾”。
近年来,丰利镇着力打通贫困户脱贫的“自强通道”,一方面,设立多个公益扶贫岗,大力吸收有劳动能力的对象参与镇“五位一体”服务,通过公益劳动,获取固定的收入报酬;另一方面,鼓励动员企业吸纳符合用工需求的贫困人员就业,南通信孚水产品有限公司、丰利机械厂有限公司、南通天联纺织公司等企业纷纷设立优先录用岗位。通过多管齐下延展就业渠道,拓展贫困户劳动技能,劳动成为贫困户脱贫最稳定的“助推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