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位于港闸区陈桥街道境内的南通船舶配套工业区内,工人正在对日华船舶公司的一栋厂房进行清理。公司负责人赵建飞告诉记者:“一家台资企业即将入驻,生产新型隔热玻璃,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我们也能收不少租金。”近年来,港闸区陈桥街道多措并举,盘活存量、腾笼换鸟,让已沉寂多时的南通船舶配套集中区重现活力。
一线调研 政策扶持
规划总面积15.2平方公里的南通船舶配套工业区成立于2005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规模化船舶配套园区之一,曾经是南通地区重要的船舶配套和制造业基地,是陈桥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近年来,全球航运市场持续萧条,造船业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等困难,大批船舶及配套企业订单流失、生产停工,一栋栋原本热火朝天的厂房闲置下来。陈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顾红菊介绍:“园区的年产值比最高峰时差了20亿元,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陈桥街道主要领导每月带队两次、分管领导每周带队一次、经发办工作人员每天至少一人次深入园区企业一线,了解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和困难,并在最短时间内帮助解决;涉及到重大问题提请街道党政联席会讨论或向上级部门进一步请示,给辖区内企业提供最完善的服务和解决方案。陈桥街道一方面在自身权限和能力范围内,为园区企业制定了最优惠的产业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如外贸奖励、租金补贴等;另一方面深入研究市、区现有优惠政策,帮助企业最大化享受到产业扶持。同时还积极向上级政府争取更丰厚的扶持政策,申请设立南通船舶配套工业集中区转型升级专项基金,以重新振兴这个老牌工业基地。
招商引资 腾笼换鸟
死守造船业已不现实,必须盘活存量、腾笼换鸟。园区产业转型升级根本之策在于招商引资,引入新的经济发展活力。为此,陈桥街道成立了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6名同志专门从事招商引资工作,并将招商引资列入对机关各部门和各村(社区)绩效考核中。2016年以来,陈桥街道由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带队赴上海、北京、深圳、台湾等地招商32次,总计78天;专职招商人员外出招商达到75次,合计180余天,获取有效项目信息近百条。通过对项目信息的谨慎筛选、积极对接,街道先后联系并接待了近50家企业对园区闲置厂房的考察,企业涉及金属制造、智能装备、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十余个行业。
虽然年前已签下合作协议,但台资企业负责人对一条用电专线的落实仍放心不下。顾红菊在电话中再三承诺:“我们已经向上级汇报,保证解决问题。”顾红菊介绍,截至目前,一个五金机械项目已经落地,盘活4000余平米厂房;上海一家水务公司租用园区内厂房3万平方米从事环保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台资企业利用厂房2万余平方米建设新型隔热玻璃项目。“此外,已经有4家企业意向明确,且项目规模均较大,街道正与其进行更深入的洽谈,有望在今年实现更大体量闲置厂房资源的腾笼换鸟。”
内外合作 研发创新
研发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陈桥街道除了招引新的企业外,还在现有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牵线搭桥,促进企业从传统制造向研发创造转变,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去年,园区内的恩力能源和申通机械分别与清华大学和江苏科技大学合作成立了新的研发公司,对于企业掌握核心技术、调整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努力,陈桥街道探索出了原有企业做大做强、内外合作研发创新、招引新企盘活存量三种途径协同推进的转型升级之路,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顾红菊表示:“街道上下共同努力,南通船舶配套工业集中区一定可以重现活力,成为推动陈桥乃至港闸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