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共和,教育交流迈出精彩第一步

来源:常州日报 2012/7/20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量:29

7月中旬,常州市教育局应青海省共和县政府邀请,派出由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定新带领的30人支教团,与当地教育部门及4所中小学的校长、老师、学生,进行了教学展示和互动研讨活动。常州支教团阵容强大,10所中小学都是历史悠久、办学业绩辉煌的名校,一把手校长和市学科带头人以上的优秀教师组成了精英团队。其间,常州10所中小学与当地14所中小学签订了帮教协议书,两地学校今后将在教师培训、课题研究、专题讲座与送课支教、手拉手活动等方面展开深度交流,建立长期友好关系。
  共和县是青海省海南州下辖的一个县,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我市派出援青干部何沛东,担任共和县副县长,已在当地工作两年,他以出色的工作受到当地百姓欢迎。在他的努力下,促成了此次支教活动。此次支教活动,深受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重视,每个课堂都坐满了学生和各校赶来的教师,教师们听课很认真,人人都做笔记。
  常州支教团的每一位成员都充满热情,事先都认真作了充分准备,有的教师还自费买了书籍、学习用品赠送给班里每个孩子。怀德苑小学校长彭志祥带去的语文课,围绕绘本《獾的礼物》,讲述了有关“生命·死亡和爱”的动人故事,感染了100多位听课师生,李存赟老师说:“我们从来没有用这种方式讲课,我们藏区的老师就是讲教材内容,彭老师带着感情讲故事的教学方式,有一种特别动人的力量。”加羊卓玛老师说:“彭老师的教学,以读为本,以读促学,他的‘情景教学’方式,非常感人!”讲课结束,班里有3个孩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流下了眼泪,他们被老师讲述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一个孩子告诉我们:“彭老师跟我们的老师不一样,他不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而让我们自己思考,獾的故事让我们很感动!”常州市实验小学英语教师郝慧的英语课也深受孩子们喜欢,学生欧健仁增说:“郝老师的发音很标准,讲课很幽默,上这样的课让我们感到很快乐!”常州外国语学校沈斌校长在共和县县中作了一场专题报告,主题为《让培养目标落地》,介绍了常外的学校文化主张、培养目标、学生成长准则,以及在课程管理、师资培养、校园活动设计、课程实施、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儒雅的风度、准确的表述、前瞻的理念,让全体听讲教师深受启发和感动。
  郝慧老师课后对记者说:这次支教安排了一节指定的小学英语对话教学课,旨在示范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虽然在听课教师中产生了一定的反响,但一节课的力量太单薄了,既不能对教师们的传统教学理念产生足够强的颠覆性的冲击力,也不能对教师实施不同课型的教学行为进行全面的示范指导。她希望下次的支教活动时间再长一些,能以一个完整的单元教学为范围、示范的课型再全面丰富些,相信会对共和的教师发展有更大的帮助。
  在参观共和县的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时,郝老师深有感触地说:“作为支教的一方,我们并不在任何方面都具有必然的先进性及优越感,在‘学会生存’方面,与那些几岁便开始远离父母独立寄宿生活的牧区孩子们相比,我们同龄孩子的能力实在是差得太远了。”   
  那一刻,幸福来袭……
  常州市勤业中学教师 刘霞  7月11日星期三
  今天,是到达共和县的第二天,紧张繁忙的支教工作开始啦。我的心情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能为西部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得偿所愿。忐忑的是,没有与孩子们见过面,不了解学情,对能不能与他们分享一段快乐的学习时光有点儿担心。所以,虽然我的课安排在上午第三节,10:10开始,我还是在8点多就早早赶到共和一中,期望第一时间了解我的学生。
  一到学校,我就请学校领导约来了热情的同行贾老师,当我们聊起我即将任教的七(13)班的孩子时,她的脸上马上闪耀出喜悦的光彩,她说:这是一个由汉、藏、回多民族组成的班级,班风好,爱学习,“学什么都出色”。能与这样的学生分享课堂,令人神往。
  我又请她帮我审审学习任务单,看看我的设计能不能被学生接受,她认真地看了一遍,连说,没问题、没问题。
  但她也告诉了我的一些新情况,让我知道自己还要面临新挑战:1.学生们已经上过新课,再上一遍,会不会产生“炒冷饭”的尴尬?2.由于两地路途遥远,时间紧迫,西部地区使用的普教版地理教材来不及寄达常州,网上又找不到相应的电子课本与资料。所以,我直到上课前一小时,才第一次看到课本,一读之下,发现课本所选资料与人教版教材有较大差异,怎么让学生学会活用课本资料,完成学习任务,是个难题。
  这两个问题,都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大考”。此时,离上课时间只有50分钟了,没有其他选择,只能迎难而上,我马上对课件做了部分调整,重新调整了问题设计。悄悄对自己说:千难万难,相信学生就不难,相信学生,一定会收获难以预约的精彩。
  9:50,我走进七(13)班教室,一边做教学准备,一边观察孩子们的学习状态,这是一个大班,66位学生将一个标准教室挤得满满当当,学生坐到讲台前面,仅仅留出半米多宽的通道。按常理,这样大的班级,管理难度不是一点点。但我一眼望去,看不到教室里有任何追逐打闹的现象,许多孩子都静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或预习教材,或完成作业,同学间的交流讨论,也是低声细语地进行,班级秩序井然。
  课前5分钟,我打开激发兴趣的课间预览PPT“极地微博”,学生们马上饶有兴趣地浏览起来,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一张张挂着“高原红”的笑脸,惹人喜爱。
  开始上课了,我真诚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极地地区’,你们66个同学都已经上过新课,只有一个人是个新手,那就是老师我,我没有学过这一套教材中的内容,大家愿意带着老师一起学吗?”“愿意!”全班齐声回答,66对乌溜溜的眼睛散发出充满自信的笑意,这纯真的笑意感染给我带来无穷力量,那一瞬间,我课前所有的担心,都被融化了。
  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的应答不断给我带来意外惊喜,我问,你喜欢“极地微博”中的哪些照片?小央珍略带羞怯地说“小海豹”,“为什么?”“它的眼神告诉我,它需要帮助。”“你真是一个善良的孩子。”胖敦敦的李军则很干脆地回答“我喜欢北极熊,它憨厚。”“我喜欢北极光,它又美丽又神秘。”瘦削的江措抢着说,“哦,那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呢?”“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全班不约而同地齐声说,这充满童心的表达,让我的心越来越柔软,这些高原的孩子,对大自然的情感,远比置身“水泥森林”中的我们来得深厚呢。
  对我带来的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新学习方式,孩子们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你看,那个圆脸蛋的格桑拉姆,正拉着赵大海,追问怎么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你看,那个急性子的张蕾蕾,紧盯着王小东,让他修改气候特点;还有、还有、钱慧和张青波,正在面红耳赤地争论着,长城站在昆仑站的东面还是西面……
  在最精彩的“展评”环节,孩子们用自己的学习成果,诠释着“我的课堂,我做主”的精彩,他们应用分析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概括地理资料、选取地理数据等方法,分析比较在两极地区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下,自然地理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他们既自信地表达自己,也认真质疑他人的探究结论,热情地帮助同学修正错误……虽然,没有多媒体投影仪,讲台前也没有足够空间让同学们上台展示自己填绘的地图,但仅仅在口头表达中,孩子们的热情、认真与专注,也让我和现场听课的老师们欢欣不已。他们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水平,更让我对我的同行在日常教学中的认真、严谨,肃然起敬。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下课时间到了,我向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深鞠一躬,表示感谢,然后,宣布下课,解散。最后,收拾教具,离开课堂。走到门口,我直觉地感到背后有些异样,回过身去,我惊奇地发现,大部分孩子们都没有坐下,他们站在自己的座位上,目送着我,在我回头的瞬间,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来了,长久而温暖。
  我停住脚步,一股暖流从心中涌起,眼眶渐渐的湿润了,虽然,我已经在这讲台上站了32年,虽然,这样的示范课不是第一次,但孩子们的鼓励,依然让我深深感动,那一刻,我深深陶醉在巨大的幸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