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母亲节,昨日(5月11日),市妇联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文广新局等联合开展了第五届“十佳好母亲”、第二届“十佳好儿女”事迹征集和命名活动。本次活动旨在推进家庭文化建设,办好家庭美德讲堂,宣传博大无私的母亲形象。
据悉,参加此次征集活动的有60多人,由各辖市区妇联和相关单位妇委会推荐。年纪最小的母亲38岁,最大的64岁。此次“十佳好母亲”评选标准关键词是:母爱,热心公益,宽厚坚强。“十佳好儿女”评选关键词则是:尊重孝敬父母,热心老年公益。
一起来了解他们的事迹:
“十佳好母亲”的共同点:爱
生活变化无常,爱——这个说出口很容易的单词,践行起来常常没有那么容易。
冒着生命危险,跟儿子换肾,汤菊仙的故事让不少市民动容。50岁的汤菊仙家住天目湖镇平桥村。去年,她的儿子姚俊患上了尿毒症,急需换肾,但是苦于没有合适的肾源。为了能挽救儿子的生命,她决定自己与儿子配型!配型成功了,可考虑到她身体状况,儿子坚决反对,并决定放弃治疗。汤菊仙反复劝说,儿子终于同意了……
就在做手术的前一天晚上,医生依然反复劝她考虑捐肾的后果。这些话被汤菊仙自动忽略,“为了儿子,不要说捐肾,就是要命我也愿意!”
热衷公益的母亲们,身体力行地教与子女,如何爱别人。
家住水木年华的周惠娟热爱公益,探望孤老时,常把儿子捎上。在母亲的影响下,儿子正直、善良,对社会上的孤寡老人,充满爱心。儿子经常利用节假日邀同学一起去社区敬老院帮助打扫卫生,陪他们聊聊天。
每年他还从积攒下来的压岁钱和奖学金中,拿出部分资助孤寡老人。春节回乡下,儿子像个小大人,拎着东西去看望村里的孤寡老人们。
周惠娟一家还和大别山区的一个贫困女孩结对帮扶,儿子每年都和自己一起给女孩邮寄学费、新衣和学习用品。两人互相通信,相互鼓励。假期他还邀她来常州玩。现在,这个姐姐已顺利读完大学走上了工作岗位。
帮助别人的同时,这个小小青年也在成长着,他正直、善良,有责任心,周惠娟很欣慰:“做公益让他更有包容心,也更成熟了。”
不幸到来时,她们坚强地选择了:勇敢承担
64岁的刘来娣,家住永红街道刘家村。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每天的生活是忙着料理一双残疾的子女,和年迈的养母。
“我就是做了我该做的事呀!”被评为十佳母亲,刘来娣有些吃惊。
刘来娣从小是养母抚养,对养母感情特别深。现如今,85岁的养母患有高血压并发症,大小便失禁,刘来娣并不嫌弃,每天帮她换洗衣裤、洗擦身子。
养母虽说老人年事已高,但经过刘来娣的悉心照料,一年四季总是干净清爽。老人常对邻居说:“我的养女比自己生的还亲呢!”
悲剧上演得毫无预警。16年前,她怎么也想不到,一双活泼的儿女竟会在20岁左右先后患上脊髓小脑萎缩症,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子孙膝下承欢顿时成了泡影,她也成了养母和一双儿女唯一的依靠。悲伤并没有摧毁刘来娣的希望,她仍然坚持为儿子、女儿做康复训练。“会有奇迹发生的。”刘来娣悄悄安慰自己,孩子们只是暂时累了,有一天他们会站起来的。
小候鸟说:“我要撑起这个家,就像爸爸在家一样”
13岁的周汉颖是去年刚刚跟随爸爸“南迁”的小候鸟。和同龄女孩子比起来,她显得格外成熟。
周汉颖的童年是在苏北农村长大的,印象中,爸爸一直在常州打工,妈妈做家务活时有些艰难,还经常发出痛苦的呻吟声。她和弟弟并不了解妈妈的痛苦,两人都很贪玩。
直到一个寒冷的冬天。周汉颖放学回到家,亲眼看到妈妈从床上摔下来了,摔倒在冰冷的水泥地上。由于妈妈当时得了风湿性关节炎,双侧股骨头坏死,她硬是没能站起来。很长时间,妈妈就这样干坐在地上发抖。
周汉颖这才明白,妈妈的病情有多么严重。她用尽力气把妈妈扶上床,在弟弟不断喊“饿”的抱怨声中,她第一次认真地环顾这个锅冷灶凉的家。
从此,她像变了一个人。利用课间把作业做完了,回家赶紧做家务,还开始学着做饭做菜,笨手笨脚,常被蒸汽和油锅溅起的油烫伤。
周汉颖还要到邻居家的压杆井打水,两只手磨得又红又痛。由于个子矮、力气小,拎着水桶一跌一撞地往家挪,挪到家时,桶里的水已剩下不多了。不过,她给自己鼓气:我要撑起这个家,就像爸爸在家时一样。
周汉颖最讨厌雨天,每当雨天,妈妈的关节炎就会犯。她从书上学习各种按摩方法。用学到的敲、扦、柔、打等手法,每天为妈妈敲腿、捏肩。
去年,一家人搬到本市,终于和爸爸团聚了。爸爸依然很忙,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周汉颖也很忙:要洗菜做饭,要照顾妈妈、照顾弟弟。
“最艰难的日子过去了,家里有爸爸,就有了阳光。”新生活给了周汉颖无尽的勇气。
十佳好母亲
范小凤 她和丈夫经营着上亿资产的橡胶件制造企业。她以满腔的热情对待工作,用自己的爱来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她累计捐款400多万元,造福乡里。
杨菊仙 一个普通的农村母亲,因为儿子患上了尿毒症,用爱演绎了捐肾救子的感人故事。
梁丽江 在她的精心教育和细心引导下,儿子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残疾人运动员,并被评为“常州市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称号。
江 珠 她是一位事业型女性,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不仅在经济上资助了4个绵竹的孩子,更给予他们无私的母爱。
蔡雅珺 2002年,她参加了江苏省红十字会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活动;2008年,她带着女儿赶到常州市红十字会为汶川灾区捐款。
刘来娣 一儿一女在20岁左右都出现脊髓小脑萎缩症,成了残疾人。她坚持为儿女看病、做康复训练,希望会有奇迹产生!
董汉香 她有个聋哑的女儿和一个5岁大的儿子,生活原本贫困,自己不幸又患上了乳房纤维瘤。她没有去医院治疗,因为“与其把这笔钱花在我身上,不如让儿子能喝上奶粉,让女儿能继续上学。”
沈雪萍 她是女校长。女儿说:妈妈是所有学生的妈妈,也是我的妈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也是我的知心朋友。
周惠娟 她是孩子的坚强后盾和知心朋友;她教育孩子要融入集体,以诚待人;在她的鼓励和引导下,孩子品学兼优被评为市十佳少年。
倪翠萍 孩子出生后脑缺氧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脑瘫,为了孩子,倪翠萍放弃了心爱的专业,转换了工作岗位;她既帮助儿子成长成才,又在工作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十佳好儿女
庄丽君 面对无情的厄运,她选择了坚强,选择了不离不弃;她用自己的大爱,撑起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家。
狄建英 她用自己热心、诚心、耐心,九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瘫痪在床的公婆,无怨无悔。
姜丽芬 这位朴实的女人,凭着自己对老人的一片孝心,使一个平凡的家庭显得很不平凡。
谢政斌 年逾70的父亲由于糖尿病引起并发症,他拒绝医生截肢的建议,并用孝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杨文娟 她刚出生,父亲突发精神分裂症;母亲也因中风4年前卧床不起,在外人眼里杨文娟很不幸,但是杨文娟有她的幸福,就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
周汉颖 一个小学生,由于妈妈生病瘫痪,让她学会了做家务、学会了照顾人,还学会了怎样按摩,在逆境中锻炼成长。
钱文平 她践行为人子女的一份孝道,并将自己的爱心奉献给需要帮助的人们。
韩建新 他是一位社区民警,同时也是儿子眼中的好父亲,妻子眼中的好丈夫,父母眼中的好儿子。
张锡琴 丈夫长期在国外,她白天忙工作,到家忙家务,精心设计公公的饮食和安排康复训练,使脑梗塞的公公很快康复。
潘 岩 对父母的好,不是给他们奢华的生活,而是睡前帮他们盖盖被子,天冷时端盆热水给他们泡泡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