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 (记者龚丹)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是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推进我市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27日,记者了解到,我市通过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集聚发展、特色发展和融合发展,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92亿元,占GDP比重达5.07%,正式迈入南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行列。
近年来,我市明确了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建设重点产业项目、做强重点文化企业、培育重点产业园区、振兴历史经典产业、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提升文化消费水平、扩大文化对外贸易等9项重点任务,打造了狼山文化产业集聚区、淘宝文化艺术品城、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家纺设计产业集聚区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推动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通过大力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提升计划,我市培育了一下科技互联网视频产业园、1912非遗展示体验中心、星派天地文化娱乐综合体等85个市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全省首创动态项目库推进制度,开发网上直报系统,对市级文化产业重点进行动态跟踪、服务和督查,促进项目早投产、早见效。目前,大剧院主体结构完成40%,美术馆主体结构已完成。
目前,我市拥有各级非遗188项,其中,国家级非遗10项、省级非遗53项、市级非遗125项。另外,我市还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名、省工艺美术大师16名、省工艺美术名人24名,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亮点。据统计,红木雕刻、家纺设计、仿真绣、扎染、通派盆景、陶瓷、板鹞风筝等特色文化产业增加值近200亿元,占据整个文化产业增加值一半以上。
随着文化产业与旅游、园林、家纺、餐饮、体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我市加大推进“文化+”行动计划,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市级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并开发了富有南通地域特色的“文博之旅”“长寿之旅”“教育之旅”“江海之旅”等文化旅游产品。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中,我市将特色文化产业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乡村原始风貌、自然生态的维系与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整合统一起来,现已建成特色文化产业示范乡镇10个、特色文化村居30个。
海安:围绕“523”举办系列节会
日报讯 (记者赵勇进 通讯员刘文奇 吴薇)近年来,海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力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不断增强海安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落地见效。
523文化产业园是海安“兴文化”的一个标记。该园作为南通市唯一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总投资10亿元。一期工程投资5亿元,入驻100多户。目前,二期工程完工,可容纳200个商家入驻。
5月23日,2019中国海安523文化艺术节开幕。各路文化高手汇聚523文化产业园。“523文化产业园”已经成为展示他们各种艺术的平台和窗口。
海安以523艺术品博览会为引领,成功举办了招商推介会、艺术节、成果展等一系列节会活动。该市文广旅局局长华志刚表示,海安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各区镇经济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出台文化产业考核激励办法、扶持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文件。
如皋:重点项目持续发力
日报讯 (记者杨新明 通讯员邵亚丽 郭勇)文化产品向工业化、数字化、娱乐化拓展,加快建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如皋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去年规模文化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65.3亿元,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GDP占比5.26%,南通排名第一。
打造“创意如皋”,重点项目持续发力。在如皋文化创意产业园,来自上海等大中城市的文化创意企业纷纷抢驻10栋造型别致的大楼。总投资15亿元的一下科技互联网视频产业园,去年落户如皋软件园。炫一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500名软件工程师来到这里从事制作处理视频业务。
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如皋搭建招才引智平台和融资平台,带动文化产业错位发展。如皋国际园艺文化产业园、华夏花卉城配套商业服务中心、研发培训中心等功能区,建成全国一流的花木盆景展示、创意设计和集散交易中心;东升国际石文化创意产业园致力于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石材研发交易中心;白蒲镇强化红木工艺研发生产交易基地建设,打造中国红木工艺礼品第一镇。
如东:少儿杂技精品不断
日报讯 (记者杨新明)27日,记者走进如东循环经济产业园原再生资源加工区内,南通和丰会展工程有限公司新建的28545平方米的厂房正在安装钢结构。据介绍,今年如东实施文化产业项目23个,计划总投资103亿元,拉长文化装备、演艺设备、演艺产业链条,助力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如东县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重点扶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企业新上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新兴文化创意业态,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去年,全县文化产业实施32个文化产业项目,完成投资额14.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5亿元。得到重点扶持的如东少儿杂技团精品不断,去年演员朱明珠表演的魔术《纸飞机》荣获第十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创县级杂技团在全国唯一蝉联“金菊奖”的纪录。团里打造的国内首部大型励志杂技剧《海星花》演到德国,创作的大型儿童情景杂技剧《魅力伊甸园》,去年9月份赴美国天天演,直到今年1月中旬结束。
通州:每年专项奖励扶持500万元
日报讯 (记者赵勇进 通讯员印春湘)近年来,通州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区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全区文化企业、文化项目的奖励扶持,5年来累计发放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2500多万元,受益文化产业企业50多家,扶持了近100个前景好、带动能力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项目。
从2015年开始,通州明确将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列入重要工作加以推进。去年,该区将文化产业发展列入季度综合经济考评项目,对各镇(区、园、街道)文化产业招商、企业培育、项目建设实绩实行每季度一次的统计监测和分析发布。
截至一季度,通州共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83家,比去年同期增加12家,共实现营业收入25.69亿元,同比增长6.6%。新落户2000万元以上文化项目4个,其中,亿元项目1个,4个项目完成投资额1600万元。
海门:10个项目列南通重点
日报讯 (通讯员俞新美)海门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强化扶持引导,注重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呈现生机勃发态势。去年该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2亿元,占GDP比重5.1%,居南通各县市前列。
海门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完善配套措施,文化产业梯队发展格局全面形成。以规模以上企业培育为重点,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企业、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目前,一批文化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区正在加快推进。
今年,海门有謇公湖科创中心、现代道具产业创意创业中心等10个项目被列为南通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总投资超70亿元。第一季度,海门市级以上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开工率100%,实际完成投资3.5亿元,完成率25.5%。
启东:文化加商业 打造新名片
日报讯 (记者黄海)近年来,启东市委、市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深刻挖掘沙地文化的历史精髓,不断丰富江海文化的时代内涵,演绎了文化与经济同台共舞的好戏。
位于吕四的仙渔小镇建有商业街、美食街、步行街、观海平台、29栋功能建筑,主要以海洋餐饮为主体、渔港风情为主线,构建融入各地方特色及国际品牌餐饮。品牌体验馆,占地5500平方米,展馆以“千年古镇、吕四渔业”为核心,串联起吕四的历史渊源、渔港的变迁和渔港的建设发展前景。
明清文化产业园位于启东市城区,是江苏省100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之一,以明清古建的异地迁建、保护、展示、促进文化加商业融合发展,打造文化旅游新名片。
引人注目的恒大文化旅游城总占地面积1300亩,总建筑面积30.8万平方米,该项目去年7月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年底一期工程完工。主要建设欧式城堡酒店、婚礼庄园、会展中心、博物馆、童话大街等旅游项目,项目建成后,将着力打造集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滨海文化旅游胜地。
崇川:文化搭台 旅游唱戏
日报讯 (记者仇禅慧)文化、旅游作为改善民生的“幸福产业”,是持续增强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内容。
去年,崇川区以濠滨新天地、艺东方、运河新型合作农场、花鸟园等重点文旅项目为基点,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文旅发展,总投资近18亿元。今年,崇川区持续加大重大文旅项目招商力度,理顺项目落地决策机制,全面推进项目招引工作,打造市区文旅产业新格局。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已成为崇川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
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崇川加强文旅项目规划,合理优化布局文旅产业,崇川正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重点突出、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文化产业空间新格局。
位于中南谷的造物天地是一个南通传统民间艺术及新兴艺术结合的文化项目。该项目将“非遗文化”和“现代艺术”完美结合,着力打造一个集体验、教学、零售于一体的文化艺术集中区。
港闸:以动漫产业为突破点
日报讯 (记者任溢斌)港闸围绕建设“文化强区”这一战略目标,扎实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融合发展。在产业发展转型中借助互联网+、网络技术与行业聚合裂变的趋势,加速搭平台、聚资源,倾力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名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每年安排400万元文化产业专项经费,设立8000万元唐闸老镇文化旅游开发引导资金。
动漫产业是港闸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点。除享受市级相关政策扶持外,港闸区对自带重大动漫游戏原创题材作品(项目)入驻园区、原创动漫产品在3家省级电视台播出或在央视播出的,都给予一定数额补贴,此外还在企业评级、参展、获奖和著作权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
近年来,港闸区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努力为辖区百姓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涌现出“欢乐五水汇”等一大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南通开发区:“文化+”培育发展新动力
日报讯 (记者袁晓婕 陈可 实习生顾婧)3月底,南通开发区出台《南通开发区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实施细则》、《南通开发区文艺精品生产创作扶持奖励办法》,为文化产业发展送上又一份“政策大礼包”。
南通开发区牢牢锁定新兴文化业态,加快“文化+”领域融合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主体的壮大。南通开发区深入实施培大扶强工程,加快培育一批能够影响全局、有话语权的行业排头兵。与此同时不断整合文化、创意、科技等要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有效推动了文化产业与制造业、服务业的进一步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