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探索流动儿童登记衔接机制的“常州模式” 实现教育、保健、服务无差别

来源:常州日报 2011/11/1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量:29

全国流动儿童登记机制江苏会议明天上午将在我市召开。记者从市妇联了解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速度都较快的苏南发达城市之一,我市流动人口已超过160万人,其中在常接受义务教育的流动儿童达12万,这一庞大数字让我市在解决新问题的同时,也创造出了流动儿童登记衔接的新模式,实现了同城同地同待遇,教育、保健、服务无差别。
  开发流动儿童随行本及配套软件
  2009年,作为国务院妇儿工委办、联合国儿基会“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保护”项目的承接城市之一,我市妇儿工委办公室与公安、教育、卫生等部门联合调研,选择流动人口较为集中、流动儿童数量较多的天宁区雕庄街道、钟楼区五星街道、戚墅堰区开展项目试点,以建立科学的流动儿童登记管理系统、开发流动儿童服务衔接机制为目标,共同开发了流动儿童随行本及配套软件。
  随行本由流动儿童基本情况、教育情况、计划免疫、卫生保健四部分信息构成。公安部门负责未入学(入园)儿童随行本基本情况登记,并录入系统软件;卫生机构负责填写并录入计免、保健信息;学校负责已入学(入园)儿童信息登记和录入;试点地区流动儿童在入学或转学时都需持随行本办理相关手续。为避免随行本在携带、保管、使用中的不利因素,我市还开发了随行本配套“流动儿童信息登记”管理软件,提升随行本使用价值。
  以天宁区雕庄街道为例,按照科学规划、分类采集、综合汇总的要求,街道将0-3岁流动儿童信息集中在社区服务中心防疫科采集登记,将随行本登记与新生儿接种有效挂钩;4-6岁流动儿童信息集中在幼儿园采集登记;7-13岁流动儿童信息集中在小学采集登记;14-16岁流动儿童集中在中学采集登记。各年龄段信息采集齐全后,由派出所进行汇总、集中核对,并统一纳入全市社会化信息采集子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实现教育、保健、服务无差别
  根据市妇联此前针对1000多名流动人口和流动儿童开展的一项调查,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接受教育、卫生保健以及社会服务的缺失。究其原因,流动儿童登记信息不全、共享性不强是很重要一方面。
  随着流动儿童登记机制逐步健全,这一问题迎刃而解,试点地区实现了公安、教育、卫生等部门间流动儿童信息交换与共享,为各部门开展流动儿童服务管理工作提供便利。一是实现“基础教育无差别”。教育部门对登记信息分析研判,对到龄未入园、未入学的孩子上门动员宣传,提高入学率。二是实现“健康保健无差别”。卫生部门的社区工作人员通过上门宣传,将政策信息送到不在园、不在校的流动儿童家长手中,提高免疫接种率。三是实现“管理服务无差别”。民政、卫生、教育、计生、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利用信息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外来人员及其子女的归属感和亲和感。
  据统计,试点地区现三地适龄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率已达95%以上,免疫接种率基本实现100%全覆盖。探索形成了跨部门合作有效衔接服务流动儿童的机制。
  登记机制推动各级政府科学规划
  流动儿童登记机制的建立,不仅使流动儿童信息资源得到整合利用,还推动了各级政府的科学规划。
  近3年来,雕庄街道办事处针对当地流动人口、流动儿童数量已远超当地居民数的现状,先期投资400万元和800多万元对雕庄中学和幼儿园进行了改扩重建,今年又投资50多万元对雕庄卫生服务中心防疫接种部进行改造,以满足流动儿童就学、就医需要。在未来5年雕庄街道“凤凰新城”发展规划中,依据凤凰新城未来5-10年可以集聚10万左右的人口,全境规划布局了3所幼儿园、两所小学、一所中学,一家卫生服务中心,5家卫生服务站。目前采菱公寓幼儿园规划已经制定完成,正在筹建当中,轻校地块已经规划出新建小学用地。
  从全市层面看,即将出台的《常州市“十二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中,流动儿童同享户籍地儿童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作为重要指标也纳入了儿童发展各个领域,家庭教育、阵地建设、母婴健康、残疾儿童康复援助、蓝天计划推进、0-3岁早教等六大工程列为“十二五”常州市儿童工作重点项目,这些项目的落实也将惠及所有流动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