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初,市公安局都专题组织分析研究省、市两级政府重大项目,梳理出与公安机关职能任务有关的项目,逐一明确责任地区和责任单位,一对一进行精准服务。自2015年推出《南通市公安局服务企业、服务经济发展八项制度》后,市公安局聚焦长江经济带发展,围绕中心、主动服务,共走访企业项目1.7万余次,收集各类意见诉求3619条,协调解决企业项目提出的突出难题2996件;破获各类涉企案件1156起,挽回、减少各类经济损失近3亿元。
领导挂钩重点企业
畅通“绿色通道”
“定期上门走访,及时了解挂钩联系的重点企业和困难企业。”按照八项制度要求,市公安局每位局党委班子成员挂钩联系不少于5个重点企业、3个重大项目,结合联系基层长效机制,每季度上门开展走访服务,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重要节点,随时上门工作,切实帮助企业解难题、送温暖。同时逐级签订责任书,推动全警全面融入大局、服务发展,真正让工作责任落到实处、发挥作用。
近年来,全市公安机关打造“一站式”窗口的同时,一直对辖区企业在居住证办理、消防检查审批、护照办理、通行证办理等方面畅通绿色通道,落实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延时服务等措施。同时,推行“互联网+警务服务”,实时在线提供企业、群众日常需求的17大类250项公安行政审批服务。其中,全流程办理三超车辆和临时禁区通行证的做法被省委深化改革委员会评为全省改革经验案例,系全省公安机关唯一。
“能精简的一律精简、能下放的一律下放。”市公安局行政服务处处长徐峻峰说,最大限度降低审批准入门槛、减少准入成本。3年多来,市级公安行政审批事项已由63项削减至29项,审批时限和申报材料均压缩41%,当场办结率达63.9%,审批时效提高逾50%。
成立574个专班
全程跟踪主动服务
“因地铁施工受到影响的路口,我们每天都增援警力维护交通秩序,提高路面通行能力。”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杨成说,南通轨道交通开工以来,交警部门全程跟踪服务,保障周边道路畅通。施工前,交警部门还组织专题调研,提前发布相关通告,提醒市民绕道通行。根据第三方测评,2018年市区整体通行状况甚至比2017年还略有提升。
“从过去的认领任务转变为主动服务。”市公安局政治部副主任张健介绍,全市公安机关先后成立了574个服务专班,每个责任地区和部门确定1名分管领导、1名责任民警,对相关项目全程进行跟踪服务;建成标准化警务服务中心11家、警务服务站12个,在沪通长江大桥等项目工地建立警务室66个,在审核审批、交通疏导、安全保障等方面,提供“零距离”服务,“根据需要,我们也会提前介入重点项目相关论证、审批,全力保障重点项目快速落地推进。”
同时,市公安局的43个警种部门直接联系市区76家规模企业和69个重大项目,对项目需要“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不管项目时间长短、进展速度,都做到“项目推进到哪里,公安机关的服务保障工作就跟踪到哪里”。
打击涉企犯罪
最大限度维权挽损
“涉及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犯罪,一律快侦快办,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挽损。”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支队长曾璐说,他们一直把服务企业作为工作重点,除了进行常态走访,严打侵犯企业经营生产、侵犯知识产权、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外,还在警民e家网站开辟风险预警平台,定期根据经济犯罪特点,及时向企业通报涉企犯罪信息,提高企业权益保护意识。据统计,3年多来,先后开展风险隐患评估369次,向1500家企业发出预警提示175次,破获各类涉企案件1156起,挽回、减少各类经济损失近3亿元。
同时,对涉及企业和投资者的案件慎重立案,慎用强制措施,妥善处理经济领域的纠纷,努力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在正常开展侦查的同时,还为涉案企业预留必要流动资金和往来账户,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企业正常合法生产经营的影响。”曾璐说。
随着八项制度的实施,全市公安机关常态组织“单位内部安防达标攻坚会战”,推进企业安全防范达标建设;根据企业需要,指导、组织企业开展安防培训,实时提供法律咨询、信息查询、在线解答等服务;定期组织重点目标单位开展安全检查和应急演练,提升企业自防能力;开展企业家进警营、企业评公安等活动,增强警企良性互动交流。
为维护通籍侨商在海外的利益,市公安局还联合市外侨办、通商总会,建立全国首家“海内外警侨联动服务中心”,在全球25个国家设立分中心,开通24小时国际110专线,定期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和走访境外重点地区,减少安全隐患。成立3年来,全球通籍侨商受侵害案件下降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