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字当头滚雪球”,“‘桌子’上唱起了大戏”,这是1975年5月10日、11日新华社发表常州工业大发展调查报告时,对常州工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形象总结。由此,常州成为全国中小城市的典型。
“两机、一药、一肥”
此前的常州,既缺乏发展工业的自然资源,又没有大规模投资项目,自力更生成为常州工业起步的必然选择。常州人于是提出以“农字当头”,瞄准农村市场“滚雪球”。
当年,常州柴油机厂和常州拖拉机厂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但他们走“革新、改造、挖潜”的路子,使生产发生了质的飞跃——柴油机从仿制到自己设计,从小批量生产到大规模生产,从没人买到农村社队争着要,从亏本到盈余。1974年,常州柴油机厂生产了3300台十二马力的柴油机,为国家积累资金900多万元。常州拖拉机厂,总共花了1400万元,“桌子”上便唱起了年产15000台拖拉机、质量、性能赶超国外的“大戏”。随着“两机”的需求量加大,后来又陆续办起了10个配套协作厂。
抓住“一药一肥”,常州的化工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当时常州唯一的化工厂只有48个人,用的电解槽是用石头凿成的。工人们就在这种条件下自力更生制成了农药六六六原粉,并带出了烧碱和盐酸,生产磷肥又带出了硫酸。由此逐步建立起塑料、染料、医药、合成纤维、玻璃钢等工业。
“草窝里飞出金凤凰”
“常州是了解中国起飞的窗口,而常州拖拉机厂又是常州的一个缩影。”这是一位法国记者来常采访时作出的评价。
常州拖拉机厂的前身,是位于常州虹桥北面佛光庵的公私合营常州第二农具厂,成立于1956年1月23日,一年后更名农机厂。1960年2月20日,该厂试制成功丰收35型四轮拖拉机,开创了常州自制轮式拖拉机的历史,被誉为“草窝里飞出金凤凰”。
农机厂搬迁到市郊新闸后,把研制手扶拖拉机作为工厂发展的方向。1963年,手扶拖拉机试制成功,秋天,厂领导和工人带着手扶拖拉机到丹阳农村试耕,农民十分高兴,说一台手扶拖拉机比三条大水牛还管用,是“铁牛”哩。
从此,常州手扶拖拉机的生产开始发展。1971年,400台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首次销往社会主义兄弟国家越南、阿尔巴尼亚等国。
“一条龙”
1961年,针对已试制成功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的灯芯绒生产工艺,常州市纺织工业局把11个工厂正式组合成全市第一个“一条龙”专业化协作线,立刻显示出其优越性:1963年灯芯绒印染布的入库一等品率提高到90.1%,品种发展到71个,年产量增加到1524万米,年出口量剧增到236万米。到1977年,灯芯绒品种达327种,花色1000多个,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内外市场的热门畅销货。
在此启示下,1964年常州又组织卡其布、花布、拖拉机、玻璃钢等8条“龙”;1970年和1972年新组成化纤、半导体收音机、塑料、玻璃钢4条“龙”;一些大类产品,如自行车、照相机等,也都按“龙”的方法组织分工协作生产。到20世纪70年代末,“一条龙”又有新发展。拖拉机、塑料两条“龙”发展成公司;半导体收音机发展成总厂;拖拉机公司、常州自行车总厂又与外系统的协作配套厂组成“龙”。
群“龙”飞舞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78年,常州在全国率先基本解决了市区就业问题。70年代末,常州在全国69个同类城市中,人均产值第一,财政收入第一;与24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相比,市区劳动生产率仅次于上海,全国第二;财政收入超过了其中的10个城市;全市职工人均创造工业总产值12009元,仅次于上海;职工人均创造财政收入为1580元,为全国第三。
这一时期的常州,工业经济如日中天,这座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新兴工业明星城市,成为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开拓者与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