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通讯员 吕锋 记者 赵勇进)“部分基层党组织重业务轻党建,少数党务干部思想上不重视党务工作。”通州区组织工作第二季度点评会直面问题。
年初以来,通州在组工干部队伍中开展“作风大优化、岗位大练兵、工作大落实”专项行动,以组工干部深入基层、沉到一线,带动党员干部人才靠前站位、勇担使命;以工作一季一盘点一点评,真正把每项工作任务落细落实落到位。
一线赛马,提供精神动力
抗疫关键时期,通州组织部五次专题研究疫情防控工作,把疫情防控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线选用干部的实践舞台,制订《在疫情防控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工作方案》,采取“四不两直”方式,组建5个考察组,先后到25个单位43家企业19个村(社区)“近距离”了解150多名干部的实绩。
李祥是通州区公安局指挥中心主任,他协调合成行动队、抗疫处突尖刀队等应急力量,高效做好防控工作。通过考察,根据市《面向疫情防控一线激励党员干部人才担当作为八条措施》,他被提拔为公安局党委委员。通过一线考察,通州6名机关干部得到提拔,两名村书记进入镇领导班子,两名表现欠佳的干部被免职。
面对“六稳”“六保”任务,通州组织部门实施“党员干部助企暖心行动”,组工干部冲锋在前,组织部49人中38人赴一线参与复工复产工作。全区1880名党员干部下沉到7500多家企业开展助企服务。通州区委组织部负责人说,党员干部助企服务是一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接力赛。
上门服务,解决企业难题
家纺服装产业是通州的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抗疫期间,数万外地员工需要返通返岗、近万家企业和门店需要复工复市,如何把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难”变成“两全”是一道难题。
基层干部和商会负责人向挂钩联系的组工直吐苦水:“一些外地员工回不来,有的回来了又被房东挡在门外,工厂没法开工,怎么办啊?”看着心急如焚的企业主们,组织部门及时启动产业党建联盟联动机制,一边联系有关单位,“面对面”为企业出谋划策;一边配合企业,“点对点”接运外地员工返岗,大力缓解企业复工复产难题。新世嘉纺织品(南通)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永惠说,“多亏‘联盟红管家’的协调调度,我们才走出了无米下锅的困境。”目前,通州已将党员干部助企服务的做法固化为联系服务机制,帮助企业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
农民工是保就业的重点群体。通州持续放大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组织优势,今年以来相继推出葡萄种植、水芹菜销售等“产加销”就业套餐,组建“圆梦小康”专家团,选派167名专家组成服务团开展“集中问诊”,吸引近万人次咨询求助。该区还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探索“龙头企业+农户”融资担保模式,打造“整村授信试点示范村”,帮助返乡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上半年,该区新增就业人数5029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59%。
深入调研,出台破局政策
新冠疫情导致通州外向型经济承压严重,人才企业的生产经营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如何为人才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帮助人才企业克服“危”,迎来“机”?
2月开始,通州组织部领导带领组工干部,挂钩联系、分组包干,常态化开展企业走访、产业研讨,及时了解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为企业出谋划策、加油鼓劲。至目前,已走访人才企业273家,收集各类问题建议181项,帮助解决165项。制订出台《关于全力应对疫情激励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的六项措施》。
南通恩普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等30家盛发科技园内的企业,获得两个月办公用房免租延期。“通州的政策是及时雨,为我们恢复生产缓解了资金压力。”公司总经理林凡说。
通州发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联合会平台优势,创新发展路径,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积极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的高端领军人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6月中旬,全省第二批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培养对象名单出炉,通州入选“三带”名人4人,“三带”能手10人,“三带”新秀13人,位居全省前列。
目前,该区71家人才初创企业实现产业化,年销售超亿元企业2家,超千万元企业13家;实现挂牌上市3家、进入上市轨道3家、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