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常州古琴研究会发起人杨晖:抒意在琴弦的女子

来源:常州日报 2011/11/16 发布时间:2020-09-09 浏览量:41

再怎么千头万绪,杨晖也总忘不了抽隙抚琴

虽立冬已过,兰园里却仍是一片斑斓景致。金色池塘边,窗户里传来悠悠古琴声,一曲《平沙落雁》正合着深秋的高远旷达,正是一幅“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的情景。

过几天,常州古琴研究会将挂牌成立,如此盛大雅集,将是龙城琴界的头一次。作为研究会的发起人,杨晖自然忙碌得很。但再怎么千头万绪,杨晖也总忘不了抽隙抚琴,“琴以静心,弹琴这一刻,心里就会增添从容镇定。”

自5岁跟着父亲学扬琴开始,38岁的杨晖就已经习惯了在七弦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抒意。

常州文艺学校的三兄妹

在杨晖和她的姐姐杨丽眼中,父亲“就是为艺术而生的”。除了能够熟练演奏二胡、笛子、扬琴、琵琶等民乐,多才多艺的父亲对西洋器乐也很熟悉。

她们依稀记得:那时候,作为一位普通代课教师的父亲,微薄的收入支撑着全家5口人的开支。但不管日子多么窘迫,小小的屋子里仍然充满父亲悠扬的琴声,局促艰辛的生活就此多出一些生趣。《山村变了样》、《红军哥哥回来了》……杨晖姐妹至今还记得,辛苦了一天的父亲下班回家后,琴弦间总是流淌着那些欢快的旋律。

毫无悬念地,父亲把自己对音乐的挚爱,延伸到了三个孩子身上,饱受生活磨练的他希冀着“让孩子们在美妙传神的音乐中抵御生活的痛”:哥哥杨新学京胡、老二杨丽学二胡,性格活泼的老三杨晖,则学起了节奏明快的扬琴。

“那时我随母亲和爷爷住在丹阳,父亲在镇江上班,每周都要坐长途汽车去学琴,心里好不情愿。”为了让杨晖更系统地学习扬琴,父亲曾经特地带着她去南京拜师。“第一次登门,拿着自家编的簇新的竹篮,装满鸡蛋,那时也就这样的条件……”学了几次之后,由于家境所迫只好忍痛放弃,“来回的路费对于我们家来说就不是小数目,但我爸是个有心人,他陪我在南京上课也受到很多启发,教我更科学了。镇江经常有文艺演出,他也会带上我们观看,而且想方设法带我们去后台,让我和演员面对面切磋交流,增长见识。”

小学3年级时,杨晖代表所在学校参加了镇江市的中小学文艺汇演,以一首父亲改编的扬琴曲《泉水响叮咚》一举夺魁。“有了成就感,才慢慢发自内心喜欢上了扬琴。”

1989年,继哥哥姐姐之后,杨晖也考取了常州文艺学校。杨家三兄妹,先后成为常州文艺学校的学生,在这所学校的校史上也是鲜见。

凭着出类拔萃的专业成绩,杨晖作为民乐班唯一的学生被学校送到南京参加培训,先后师从南京艺术学院的芮伦宝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民乐系的赵扬琴老师。1993年毕业后,杨晖被分配到常州歌舞团。早已是国家二级演奏员的杨晖,已经多次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器乐大赛上摘金夺银。

杨晖属于那种创作型的演奏家。她演奏自己创作的扬琴曲《独立寒秋》时,技巧上的娴熟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认可。杨晖更善于在创作中融入情绪:哥哥杨新英年早逝之后,悲伤中的杨晖在旋律中怀念自己的哥哥,听过她演奏过《忆》、《扬琴和大提琴的对话》的朋友,无不为之动容,“琴声中,我仿佛又看见哥哥夸我扎辫子时的笑容、想起他那曲京胡《夜深沉》……”忆起哥哥,杨晖眼睛霎时湿润了。

多年扬琴的熏陶,使杨晖越来越感受到中国乐器的博大精深,她深深爱上了民乐。古琴,便是她的“新宠”。 

在古琴中寻觅自己的心绪

肩背一架蓝印花布包裹着的古琴,步履快捷的杨晖行走在路上。

若不是亲耳所闻,你断不会将眼前这位率性开朗的女子和那样的场景联系在一起,古琴雅集中,一位无锡琴友这样描绘道:

“首先上场的是常州古琴研究会的会长杨晖,她弹奏的是成公亮先生创作的古琴套曲《袍修罗兰》中的第一章节《地》。一开始的引子是以空弦为主黄钟大吕式的音乐,庄严肃穆和厚重,表现含有出生、孕育、伏藏意念的大地。浑厚的空弦音和低音缓慢的揉颤音营造了这种气氛,泛音和空弦模拟的钟声贯穿于《地》的主要段落……”

习惯了多声部的扬琴演奏,欢快明丽的节奏也暗合了杨晖的个性。而古琴高远意境的召唤,对杨晖而言,“是忐忑的出发,也是安静的回归”。

“其实我在很久以前就喜欢上了古琴,在艺校时也经常听古琴曲的磁带。在古代,古琴一直是士大夫等有修养有学识的人才弹的,所以有以琴会友这种说法。古琴的音色要比扬琴委婉,也更加细腻。像《梅花三弄》、《高山流水》、《阳关三叠》、《广陵散》等经典民乐都是古琴曲。”但直到2003年,在南京艺术学院举办的一次老艺术家活动中,通过芮伦宝教授的介绍,杨晖结识了国内古琴界颇有影响力的刘正春老师,才得以一偿多年前的夙愿。

作为梅庵派大师,刘正春老师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他非常热爱古琴,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琴,喜爱古琴,多年来一直是免费教学。

说起恩师,杨晖很是感慨,“他已年近八旬了,每天还要教很多学生,学生太多了,要分早中晚三批,他的境界很高……”老师的精神在无形中也激励着杨晖。几年中,她几乎每周都要抽时间去一趟南京,每天也要抽时间练习,一空下来就要琢磨天书般的简字琴谱。学古琴的都知道,古琴的谱子是“难学、易忘、不中听”。但杨晖已经像老师一样,深深迷上了古琴。“古琴的魅力太大了,你只要学了它,就放不下它。我付出这一切,根本没觉得苦。”杨晖笑着解释。

有着3000年历史的古琴也称瑶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也是最具中国文人气质的乐器。为了在常州普及古琴,杨晖曾每周去市区的一家茶楼演习古琴。2008年,兰园“龙吟琴社”成立,刘正春题写了匾额,杨晖成为琴社教员。现在,在杨晖周围,聚集着一群热爱古琴艺术的年轻人。由琴而缘也因琴时常雅聚,龙城雅声悄然奏起。

窗前黄叶飞,室内茶香袅。杨晖轻抚一曲《秋江夜泊》,我们仿佛和苏子一起聆听江涛、橹声、岸上禅钟,声声入心。

生活是最美好的艺术

今年10月16日,常州市古琴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代表大会暨常州市古琴研究会成立一周年庆典筹备会在兰园召开。

这个研究会,是杨晖去年发起成立的。现在在常州,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古琴爱好者,李文、黄亚寒、李志燕……志趣相投的龙城琴友们纷纷结社雅聚。人们认识到:其它乐器大都是取悦于人,只有古琴是调适内心的个人修为。

在无锡古琴研究会的一次雅集中,杨晖和琴友们应邀前往,来自各地的古琴研究会纷纷上台亮相,而常州却没有自己的古琴研究会。

蔡邕曾在这里留下琴声、伯牙子期曾在这里留下传说……常州这座城市和古琴的渊源如此之深,却没有一家研究会,这让杨晖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把想法和同道们一沟通,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去年9月,杨晖申报发起成立“常州市古琴研究会”,很快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批准,市委副书记邹宏国也欣然为研究会题写会名。自此,杨晖开始为研究会的正式启幕奔走。经过艰苦而忙碌的筹备,本月20日,“常州古琴研究会”将正式召开成立大会。

很难想象,现实中的她已是一位初一学生的母亲,“儿子已经高过我肩膀了,上下楼梯都要主动搀扶我。”说起儿子,杨晖脸上溢出幸福的微笑。

也开始修习古琴的姐姐杨丽,是常州锡剧团的二胡演奏员,在这次大型交响锡剧《天涯歌女》中担任二胡伴奏。虽然过几天就要随团去北京参加该剧在保利大剧院的演出,但她仍然会时不时关心妹妹古琴研究会的进展事宜。

早已调动到武进区文化馆的杨晖,现在还是“百兴艺术团”的副团长,艺术团全年两百场的送文化下乡的任务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几乎每天晚上,杨晖都要安排艺术团的下乡、下村演出。

但不管怎么忙,杨晖都会抽隙陪妈妈唠嗑、陪爸爸垂钓、和姐姐一起在父母膝下各展琴艺……“温馨的生活就是最美好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