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阿拉伯式门楼,与众不同的***习俗,热闹的民族团结文体中心,有着少数民族特有风味的城西**村,是太湖之畔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近日,城西**村被国家民委批准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江苏仅有三地获此殊荣。
城西**村位于武进区雪堰镇城湾山地区,全村均在常州太湖湾旅游度假区规划范围内。辖区有**家庭98户,共356人,分布在陡门、中巷等5个村民小组,**村民户数在5个村民小组中占比70%左右。
历史:祖先曾是蒙古人的雇佣兵
这里的**从哪儿来?**村民们对自己的出处一代代口口相传:祖先们是蒙古人的雇佣兵,一路南下,定居雪堰。
翻开《武进县志》,**迁居城西的历史,可以追溯至700多年前。陡门塘**是元代南迁来定居的,有韩、董、吕、米、杨、顾等姓氏。700多年来,城西**一直生活在汉民族群体中,刚迁来时身穿青布长衫,头戴白帽,而现在,他们一般只有到**寺做礼拜时才戴白帽。村里**通用汉语,也有少数人学习阿拉伯文。
城西村有一座古老的**寺,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年。2000年,在武进区委统战部、民族宗教事务局的协调下,**寺又获重建。
如今,**们不少生活习惯都已经与当地村民一致,并且与汉族通婚。不过,他们依然遵守着祖辈流传下来的不食猪肉的习惯,以及土葬、速葬、薄葬的丧葬习俗。
如今:从经济薄弱村到集体致富村
去年,一场**美食节,让许多常州市民第一次注意到了这个太湖畔小村落。拉面、各式包子、羊肉串、烤馕、牛肉汤、凉皮、特色糕点等**美食,让吃货们大饱口福。不过,**村,可不只有美食。
**村依山临湖,走在宽敞的村道上,空气清新,满眼绿意。数千亩梨花园、桃园、杨梅园、茶园,十多家各有特色的农家庄园遍布村落。**村的健身广场,更像一个小花园,园内小桥流水,郁郁葱葱。
“同样是靠山吃山,概念可大不一样了。”村委副书记吕建伟说,以前**要么种田,要么采石,辛苦一年混个温饱。后来,城西村村民们靠着农业过上好日子,**村的水蜜桃、梨、葡萄、杨梅、茶叶等农副产品远近闻名,成为“林果之乡”。全村共种植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达到2312亩,占全村农田面积的82%,现已初步形成了高效观光型生态农业建设规模。
如今,道路通畅了,宕口复绿了,老百姓也开始赚旅游钱、餐饮钱。城西**村已经从一个经济薄弱村,发展为年人均收入达到23500元的集体致富村,实现了脱贫、致富、达小康的“三级跳”。
城西**村在政府支持下,近年来加大投入,提升村容环境,新建了文化健身广场、污水处理系统等。近几年先后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国家级生态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美丽宜居村庄”、“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江苏省民族团结和谐小康村”等荣誉。
今后:从“蹭流量”到“引流量”
2011年,“环球动漫嬉戏谷”开园后,拉动了紧邻的**村的休闲观光、民族风情乡村旅游项目。如何从“蹭流量”到“引流量”,**村有自己的安排。
“保护好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建伟说,**村在从2016年至2019年将做这几项工作。
目前已经即将完成的工作,是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恢复村里**马灯的非遗传承。村里的老辈**村民还记得,村里一直有一种叫做马灯的表演,参加马灯队演出的**自己扎马灯,练习各种阵法,一场演出要三四个小时。演出时,马灯队员伴随着锣鼓声声,演出了各种古战阵法和穿行绝技,声势恢弘。这是为了让族人牢记自己的祖先曾经在马背上征战沙场。
然而,这项传统活动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便停了。村里召集曾参加过调马灯表演和制作马灯的老人,收集口述性信息资料;制作马灯、盾牌、花瓶等表演道具,采购兵器、表演服等道具;并组织表演人员,培训指导,排练成完整的节目,计划于今年5月份推出第一场演出。
此外,**村还将在村内新建村民族展览馆,对**的标志性建筑**寺进行修缮,对承家祠堂遗存的2间老房设计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