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青山绿水是百姓的向往,也是常州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近年来,常州市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着力抓好突出环境问题整改,统筹抓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系统推动环境综合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高质量发展铺陈“绿”的底色。
近年来,常州市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综合奖第一名、国家森林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等荣誉,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综合考核连续4年位列全省第二。今年上半年,市区PM2.5累计平均浓度下降10.9%,33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类比例达67.7%,提高19.2个百分点,均达到省定目标。
强势出击,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武进蓝藻打捞队队员鲍阿大,多年来坚持巡湖,关注藻密度变化。他说,经过近年来的治理,太湖水质已好于1997年以前,太湖相当于“年轻”了十岁以上。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相对而言,常州生态资源禀赋不足、产业结构偏重,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负重前行、爬坡过坎期,面临不少压力与挑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密集部署、强势出击,采取一系列扎实有力的措施,积极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
2015年以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生态环保工作,市人大、市政协每年将环境保护的建议、提案列为“一号议案”“一号提案”。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等联合出台《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问责办法》,以严肃问责倒逼责任落实。连续实施“生态绿城”建设,累计增核7.1万亩、扩绿4.5万亩、联网1200公里。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强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的决定》,制定颁布常州市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常州市天目湖保护条例》。连续11年开展“生态文明在行动”,建立月检查、季点评、年考核机制,持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以推进“263”专项行动为抓手,常州市聚焦治气、治水、治土三大战役,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深化化工、印染、涉重等重污染行业整治,加快推进钢铁、热电、水泥企业空间布局调整和提标改造,强化生态红线管控,加快污水收集处理、固废处置能力和清洁能源供应能力建设。截至目前,完成“散乱污”企业(作坊)关停取缔4865家,提升改造2073家,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精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破立之间,探索绿色转型新路。长江常州段主江堤岸线总长18公里,新北区近年来拿出压倒性举措,破解“化工围江”。累计关停并转迁化工企业46家,2021年前将再关闭搬迁化工企业20家以上。同时出台花园工厂试行评价规则,从“企业规模、创新能力、现代化管理、外观形象”等7个方面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未来5年,常州滨开区对标朗盛(常州)有限公司一号花园工厂,按照每年10家的建设时序,力争把园区所有企业都打造成花园工厂。
西太湖大道1号曾是常州减速机总厂的所在地。这里的旧厂房被改造为西太湖影视基地,2017年和2018年,基地的剧组入驻数量均位居全国基地前五、全省第一,实现了经济、环境、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漫步西太湖,14公里的湖岸线,串联起诺丁湖滨公园、森林运动公园、森林房车公园、森林郊野公园等多个主题公园,以及石墨烯、医疗器械、文旅体育等都市型经济,打造全国一流的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区域。
在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产生绿色、金色双赢的效益。近年来,常州市各级着力提升绿色政绩观和现代治理能力,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精明发展新路子。全市范围内,科学规划重点功能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全力推动中央和省环保督察交办重大问题整改。“谁超标谁补偿、谁达标谁受益”的环境市场导向深入人心,让环保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激励,捍卫人民生态财产的“堤坝”逐步完善。
绿色宜居,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位于薛家镇的凤凰河,由于老镇区生活污水管串管严重导致部分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水质一度达到劣五类。镇里投入3000多万元,因河制宜开展了综合整治。目前,水质稳定保持四类甚至三类,主河道内建起一座座绿岛,10多种水生植物带来满目绿意。
榉树、乌桕、无患子、丝绵木、枫杨……横塘河湿地公园种植的,都是常州地区的乡土树种。湿地里种植的茭白、荸荠、菖蒲等,也是江南常见的水生植物。市政工程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横塘河湿地公园尽可能运用海绵城市技术,许多路面采用的是透水混凝土,透水性好,草坪下也布了管网,植物和泥土吸收不了的水通过下面的管网,又回到公园内的河流和湿地里。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4年以来,常州市围绕“增核、扩绿、联网”三大措施、以“生态源保护工程、郊野公园建设工程、城镇公园绿地建设工程、生态细胞建设工程、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生态绿道建设工程”六大工程为抓手,持续推进全市生态绿城建设,共开展了1000多个项目。“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民生诉求,得到更切实的回应。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此消彼长”的渐进过程,需要各界共同努力。2017年9月,湖塘镇商会在全国率先创立“企业河长制”,响亮提出“我的污染我来治、附近河道我来管”。企业家积极出人、出钱、出力、出策,带着感情和责任来巡河护河。目前,企业河长在常武地区全面推行,长效管护等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提升了全社会环保意识,“水清、岸绿、景美”逐步回归。
多年来孜孜以求“绿色崛起”的溧阳,近年来狠抓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全民参与机制、完善绿色考核评价体系,设置了生态制度、生态环境、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六大类38项指标,并对涵盖六大体系的42项重点工程进行任务分解,全面推进落实,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该市明确,将以推进产业美好、生态美丽、人民生活美满为着重点,不断提升生态文明高度,致力在高质量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最美副中心城市建设中,走出一条生态崛起的新路。
美丽乡村,“生态优”助推乡村振兴
金坛区谢桥村家家种花木,前些年村民口袋鼓了,但村容村貌还有短板。近几年,村里全面整治河道、路道、巷道,以及废塘、废沟,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和处理。新增了凉亭、长廊等亲水平台,门前屋后见缝插绿,还结合“四好农路”项目建设,改造出了一条近18公里、被村民交口称赞的“幸福大道”。村民们说,生活在乡间很知足、幸福。
雪堰镇见山望水,拥有7.3公里的全市唯一的太湖岸线。近年来,全镇把绿色发展导向贯穿到产业强镇示范建设的全过程,全面运用“稻鸭共作”“稻虾共养”及农田尾水生态拦截、秸秆综合利用等综合生态种养循环模式,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绿色农药推广试点、耕地轮作休耕试点、生态湿地建设等生态建设项目。新康村优质稻米区“生态乡村试验”,入选“十三五”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目前,城西、南山、雅浦、太滆等村庄先后创成“美丽乡村”,2018年接待游客突破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35亿元。
书写好“环境美”这篇大文章,更好推动乡村振兴。常州市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要素,以构建“三山三湖四田园,三环六线百美村”为目标,以市级5区21点示范项目建设为重点,全域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其中梅林、东南、查家湾、仙姑、牛马塘等村一批示范项目已相继建成,全市有2个村庄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2个村庄入选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建成美丽宜居乡村425个。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市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的村占比达100%,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覆盖率达84%,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9.86%,化肥、农药使用量较2015年实现零增长。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25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18个,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46个。与此同时,各地以“接二连三”的方式,拉长产业链,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突出乡村特色风貌塑造,保护历史文化、传统肌理和自然景观。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绿色生态,永续发展。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常州必将奏响“自然环境美、景观风貌美、文化特色美、城乡协调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