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13万特殊青少年亟待分门别类 引领健康成长

来源:常州日报 2015/5/24 发布时间:2020-09-22 浏览量:24

据不完全统计,常州市有不良行为青少年、闲散青少年、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服刑强戒人员未成年子女和流动留守儿童等五类需要得到特殊关爱的青少年约13万人。

如何让这些特殊青少年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特殊青少年中存在的问题

据有关方面反映,这些特殊青少年中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闲散青少年心理适应性差,对工作收入期望值过高,缺乏奋斗精神;有不良行为青少年受到各方因素影响,特别是同龄群体环境的影响;服刑强戒人员未成年子女,则是过早承受来自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压力,缺少亲人关爱、感情脆弱;流动留守儿童因父母在外打工,忙于生计,对孩子“缺管少爱”;而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因缺少正规教育和家庭呵护,自主判断能力差,常受社会闲散人员指使等。

从团市委权益部了解到,这五类群体情况复杂、思想多元,在接受帮扶过程中常会产生抵触、怀疑、忧虑等消极心理和负面情绪,仅靠单一举措难见成效,而需要社会力量、专业机构参与教育矫治,建立一套信息汇总和动态监测的关爱帮扶机制,保障和促进他们走出困境。

青少年事务社工遇到的难题

常州团市委于2013年11月在全省率先成立“阳光天地”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运用社会化管理思路和运作手段,免费为天宁区6-25周岁特殊青少年提供就业指导、专长培训、心理辅导、行为矫正、素质拓展等五大类服务。

据前后北岸“阳光天地”专职社工周焱介绍,在组建“专职社工+社工督导+助理社工+兼职社工”多层次工作团队基础上,他们还引入了“尚德工作室”、“瑞文心理工作室”等15家社会组织,先后策划开展了“青苗行动”美术教室、“青翼教室”四点钟课堂等专业服务项目,至今已服务青少年1000多人次。

去年,团市委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常州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青少年成长发展、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工作。据统计,目前全市建成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8家、青少年事务服务点53个。

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难题。特殊青少年群体体量大、需求复杂,需引入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社工进驻学校、社区、企业、拘留所、司法所、管护基地,利用中立身份和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开展帮扶工作;政府购买特殊青少年群体服务经费有限,导致专业类社会组织难以存活。另外,社工上升通道狭窄。专职青少年事务社工属于团组织聘任制,与民政的社工身份不同,上升通道受到限制。

正在破解的课题

目前,常州市正在着力推进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四维矩阵”法,从五大方面寻求对策。

建立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常州大学,选聘一批高校教师、专家学者和青年社会组织负责人,对特殊青少年群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提供决策和服务。

成立青少年事务社工实训基地。运用实训基地平台,开设政策法规、职业伦理、专业理论和实务技能等课程,定期对专兼职青少年事务社工进行培训,并围绕青少年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预案演练。

强化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建设。以“阳光伙伴”为核心,建设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服务阵地,到今年底完成街道(镇)全覆盖,推动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扎根在社区。

推出服务标准化。围绕服务范围、类别、流程、技巧等制定标准化服务流程,加快形成《常州市青少年事务社工服务指南》,并针对青少年成长、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青少年预防犯罪等深化服务内容。

开发青少年事务菜单化公益项目。通过公益项目助推政府在青少年事务领域职能向青年社会组织转移并购买服务,逐步形成政府“出资金”、青年社会组织“出服务”、共青团“出监管”的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