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耄耋老干部常挺芳帮扶15位大学生村官

来源:常州日报 2012/2/1 发布时间:2020-09-23 浏览量:28

三天不下乡,心中就发慌——世代农民,有着浓厚的“三农”情结的常挺芳,即便行走的身姿已经颤颤巍巍,每周依然坚持下乡2天,每天都要看书读报,记2000字的日记。   

2岁时父母双亡,10岁外出当童工,19岁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基层村官,25岁入党,用调查报告记录中国乡村的演进,调查报告被中共中央文件转发,只读了2年书却成为高级经济师——退休前,常老官至金坛市供销合作总社主任。

“他们站在人生的三岔路口,我非要帮助他们不可。”2年前,常老读到《常州日报》《扬子晚报》屡有关于大学生身陷传销无力自拔的报道,十分揪心。他的第三代中有6名大学生,他深感当代大学生求职生存立业成才的不易。苦水中泡大的孩子最懂得关爱的滋味,身为金坛茅山老区开发促进会副会长,他的慈爱与睿智投射到了身边的大学生村官身上。2年来,他身体力行“新老村官结成对,成才路上传帮带”行动,切切实实帮扶了15名大学生村官,他们或续聘村官,或考录公务员,或自主创业,个个都成长为大学生村官中的佼佼者。

“不能一辈子做徒工,人生要有规划。”

王丽颖人如其名,白皙娟秀,现担任金坛市金城镇白龙荡村妇女主任及主任助理。

这位扬州大学日语系的大学生,刚刚走出象牙塔时,完全不知道如何“接地气”。她第一次想跟村民谈法律知识时就遭抢白:“你充什么老,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一个小孩子还来管我?”村民干脆跳过她直接找村主任了。

小王便一味埋头做好内勤,扫地倒水收集信息。知道她的状况后,常老循循善诱:“做徒工是需要的,但不能一辈子做徒工,人生要有规划。”并为她提供了三大法宝:在实践操作前要善学;在具体工作中要常思;在处理问题后要勤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遵照常老提供的金玉良言,小王懂得了不管做什么都要先与村民讲感情。她真诚地帮助村民跑相关部门,解决建房问题,落实困难补助。

大学生村官通常是大学生人生开始的第一步,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等13个部门在《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聘用期满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的“五条出路”:留村任职工作,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发展,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

常老帮助小王量身定做了在农村工作的三年计划:预备党员转正,坚定党的信念;逢考必考,不断提升自己;留村任职,在基层发光发热;带头创业致富。

“村民都很善良,谁都不会来为难一个大学生的。”小王很快融入了她工作的乡村。如今,她已经顺利实现了第一项三年规划,成为了一名正式党员,并通过续聘继续担任村官职务,出色完成了“学生娃”到田间地头“管理者”角色转变。

“要做官,先做人。”

“你小子骗婚骗成功了呵。”近来, 大学生村官刘百超经常接到亲朋以及村民的“羡慕嫉妒恨”。

如果用5颗星代表幸福指数,他给自己的评定为4.9颗星。

2008年,经省委组织部选聘,南京农业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刘百超来到金坛市薛埠镇上阳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他来自遥远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是一个贫寒的农家子弟。举目无亲,语言不通,不仅生活上一时难以适应,工作方面也时常不知所措。这个时候,常老出现在他的身边,带给他了真切的温暖与关照。

“新中国成立后,官字渐渐从政治舞台淡化,大领导都不叫官,唯独小村官头上戴着官帽子,这个官帽子虽然不大,但是也不好戴啊,所以要学做好村官,就得先学做好人。”常老幽默的开场白顿时消解了代沟,新中国第一代村官与当代大学生村官心生默契。“要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 常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推心置腹提出了三点要求。

刘百超十分上进,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参加各类考试。

第10次考试,刘百超笔试成绩第一,他打电话报告常老。常老非常高兴,连连鼓励,得知他没有参加面试培训班,常老坐不住了。他亲自带着小刘报名参加培训,每天用车接送,还找到相关部门,力荐这位优秀村官。面试那天,常老亲自送小刘到考场,叮嘱他不要怯场,不要慌张,回答问题要简练、准确、联系工作实际。

面试成绩同样第一!小刘如愿通过了2010年金坛市事业单位招录工作人员考试,来到直溪镇政府工作。“年龄是个宝,文凭不可少,实践经验最重要”,从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谈到入乡随俗的“厚黑学”,尽管素昧平生,常老用自己的行动,教给小刘锐意进取,永不放弃。努力拼搏加上常老这个贵人相助,而立之年,小刘终于找到了一名当代大学生的位置。

因为小刘满腔热忱,事事用心,没有任何不良嗜好,村干部非常喜欢这个北方小伙。他们亲自做媒,将他介绍给了本村的一个优秀女孩。女孩毕业于南京工程学院,英语八级,与他很是投缘,为了心爱的他,她主动从太仓的一家外企辞职了。去年8月,两人喜结良缘,家具房子等一应费用都由丈人家承担:“小刘一个人在这边,就相当于我家多了一个儿子。”“傻人有傻福。”小刘谦虚低调,可他扎根金坛的幸福生活却极大地鼓舞了身边的大学生村官们。

“我从远方来,恰好有您在”,这是刘百超对常老朴素的感恩。在他看来,常老教给他的“从小处着手,向大处努力”,与温家宝总理和北大学子共度“五四”青年节时所题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意义相近。

“统筹利用师徒间的优势资源”

金坛市直溪镇溪滨村大学生村官陈学谦,爱动脑,善思考,业余时间喜欢写作,同时对大学生村官立足农村干事创业很有一番打算。常老觉得这位年轻人很不简单,义不容辞地要帮扶一把,把自己在农村工作的经验和智慧传授给他,使其更好更快地成长进步。

1960年,31岁的常挺芳在积攒的香烟壳上写下了一份带着泥土味的调查报告,这份调查报告变成了省农业工作会议的简报,并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激起层层波澜。当年4月12日,中共中央迅速以《要十分珍惜土地》为题批转了他的这份报告。“要十分珍惜土地”,因为他的这份调查报告,首次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央文件中。到1991年,国务院将“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定为4大基本国策之一。年过八旬,常老还获评“全国优秀老区工作者”,获得“思源功勋奖章”,记录他坎坷而丰富的人生历程的《中国式见证》正式出版。常老把书送给陈学谦,小陈如获至宝,常老60多年基层“三农”工作经验,能启迪他少走许多弯路。

小陈是常老接触最多的大学生村官,从写工作调研文章到白手起家创业,他们无所不谈。针对社会上质疑的声音,他们达成共识:“老干部与大学生村官结对帮扶不是弱弱联合。”“怎样统筹利用师徒之间的资源?”常老特地给小陈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反复思考之后,小陈意识到,他的优势资源是高校这个科技文化后盾,而常老的优势资源在于其所在的整个茅山老区。他们一致商定,搭建一个高校和老区的桥梁。

去年7月14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村官联盟的第一个地方服务站在茅山老区成立。来自高校的大学生携手村官,通过服务站这个平台,把科技文化送到了老区。江苏省天然村现代农业园落户村里,陈学谦当然想借力配套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服务站因此也包括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基地。在师徒俩的不懈努力中,生产加工“村官有机食品”,开发特色农家乐旅游线路,建成青少年教育基地等一系列美好的规划正在一点点转变为现实。

“把师傅的绝技学到手,走遍农村都不怕了。”“在农村这个大舞台上演出一台好戏,舍我其谁!”“三年磨一剑,有了大学生村官这份经历垫底,人生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惧怕的了。”——这是大学生村官们发自肺腑的声音。

常老的爱徒还包括缪云鹏、陈磊、仇剑、史群良等共计15人,无私的欣赏与全力的帮扶之外,常老也很感谢他的徒弟们。“看到他们的文章写得越来越好,我就觉得要紧紧追上了。他们的朝气蓬勃,让我不断地消除暮气,与时俱进。”常老不仅自己帮扶,而且还动员身边的老干部一同来帮扶。“要活就要动,不仅动手更要动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就是常老的长寿秘诀。  

书为至宝一生用,心做良田万世耕——这是新中国第一代村官常挺芳老人的人生格言,也是他的人生境界。历经60多年风雨沧桑,它依旧是当代大学生村官的人生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