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秀丽的南山脚下,有一个美丽而特别的小村庄下场园村,青砖围砌的路沿平添古朴,木条装点的窗棂陡增风雅,几乎挨家挨户的外墙上醒目地印着1、2、3……的编号,这里就是潘建华利用乡邻闲置空房,创立的“快乐家园”农家乐的“大本营”,官方名称为溧阳市富民资产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创办至今刚刚一年时间,其餐饮接待游客就将近30万人次,高峰时期日接待4000多人次;营业收入达1300多万元;32户合作社社员户均分红近4万元,最高一户达9.5万元;解决周边180多位农民就业。
起步,10多年跑了百万公里
从一位普通的农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老板,而且不仅只想着自己的发展,还带动了同乡致富,潘建华有着怎样的三头六臂?朴素的着装、憨厚的笑容、机灵的眼神,年仅38岁的潘建华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苍老一些,他说,跑运输的那些年,学会了与人打交道,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沟通和信息两大法宝也许是他一路走来的底气。
在乡村成长的潘建华没有殷实的家底,也没有显赫的身份,和其他乡下的孩子一样,顽皮地欢度童年,青涩地咀嚼少年,中学毕业后,带着青春的萌动学着跑运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潘建华说,他所在的村庄附近有煤矿,上世纪末,家家户户都有驾驶员,靠着煤矿从事运输业。原想着,自己学会开车后,也去拉煤,结果一位亲戚的建议让他彻底改变了人生。这位亲戚是一家民营企业的销售主管,他对潘建华说,矿上资源将近枯竭,而他所在的民营企业亟待招聘人员承包产品运输业务。从未出过远门,路况不熟悉,手里也没资金,然而,年轻的潘建华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家人的支持下,潘建华一咬牙负债10.5万元,买了台5吨位的东风卡车,点燃了创业的油门。
为了节省开支,潘建华舍不得花钱雇员,经常一个人跑长途,走南闯北、风餐露宿。孤苦倒也罢了,最要命的总会碰上这样那样的困难。他说,一年冬天前往西南边陲县城龙州送货,进入龙州地界已是凌晨两点,因没有路牌而找不到具体的地址。冰冷的道路上,偶然有一两个过客,潘建华忙不迭上前问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当地人根本不会讲普通话,双方无法沟通。饥寒交迫的他只好把车开到商铺相对密集的地方等天亮,后来,一些热心的店主连比划带蹦出的几个字眼,让潘建华终于找到了目的地。
长年跑运输,潘建华也“不落俗套”地和交管部门执法人员有过“会晤”。他说,卡车出厂时,厂家为强化车身的承载力,用材较多,自重增加。在此基础上再装载货物,一不小心就会超载。一次前往厦门途中,被执法人员逮了个正着。以为罚款就能过关,没想要扣驾驶证。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耽误送货时间不说,自己也是进退两难,即使打电话到老家求援,也非一朝一夕能解围。一边焦急着,一边他开始观察周边的情况,很快他发现,扣他证件的执法人员的舅舅是执法大队的门卫。灵机一动,他与“门卫舅舅”套起了近乎,曲线救国,他争取到和“执法外甥”进一步交谈的机会,坦诚的沟通让铁面无私的执法人员体恤起潘建华的客观困难,并热心地为他在当地请了名代驾司机,分手之际,两人俨然老熟人的样子互道珍重。
跑运输10多年,潘建华成为村里收入数一数二的运输户。更大的收获是,100多万公里的行程让他开阔了眼界,尤其是所及不少城市、乡村的旅游资源,让他联想到家乡的南山和竹海,为发展“农家乐”埋下种子。
转型,办起休闲旅游酒店
新的世纪,溧阳南山竹海一带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努力下,旅游资源得以开发。而此时,潘建华开着货车既当老板又当伙计“跑单帮”,已远远跟不上大物流的脚步,“油价涨得厉害,过桥过路费也越来越贵,实在没信心再做下去了”。
2002年,潘建华利用多年跑运输的积蓄,并再次举债,买下一幢1000平方米的小楼,开办了快乐家园休闲旅游酒店。潘建华说,当时转型主要动力源自阳朔和福州马尾。这两个地方是之前跑运输经常落脚的地方,“看着阳朔的饭店、旅行社逐年增多。而马尾临海的景区,一幢别墅要价380万元,太贵了,造价至多180万元!”他说,从中他看到了旅游业的价值。
然而,正所谓一门不到一门空,初涉酒店服务业的潘建华回忆:“当时很艰难,整天都是想挣钱不想花钱的感觉。”同样是为了节约成本,酒店只请了一名厨师,他和妻子又是迎宾又是跑堂又是账房,每天累得精疲力尽。笑迎八方客的同时,潘建华有个“固定动作”是发名片,导游、客人,不管是否还来光顾,都给张名片。另一方面,他主动与天目湖旅游公司等单位协商合作,让他的快乐家园成为旅游团队餐配套餐厅。
不久,活络的头脑、热情的服务、公道的价格,加上天时地利,快乐家园生意越做越红火。潘建华随之开办了快乐人家、竹海家园另两家旅游酒店。逐年的经营积累还让他锁定了相当庞大的客户群,“方圆300公里范围内的旅行社,我都跑遍了,尤其是上海大小3000多家和常州的旅行社来往就密切了”。
市场有了,资源丰富,空间却不够了,潘建华没有就此止步、小富即安,而是寻找起新的平台。伸手向政府要土地指标盖房扩大经营范围,他认为力不从心。怎么办?一次,去浙江磐安游玩,那里“集体做农家乐”的模式让潘建华茅塞顿开。为进一步“探路”,他先后多次前往浙江、四川、安徽等乡村农家乐旅游区体验,与当地村长、村民进行交流。
回到家乡,他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乡邻:“把空置的住房都装修成标准间,我们也来集体发展农家乐,共同致富。”
共赢,开创“第四种合作模式”
凭什么让村民都听你潘建华的呢?“这个我想到了,我觉得,促成这件事最欠缺的是‘思想’两字”。他没有把自己的想法直接对村邻说出来,而是通过组织一次旅行,让他们首先解放思想。
一天,他对村民说:“下周请你们出去旅游。”村民笑道:“看来你真发财了!”每户去一位代表,30多位村民随潘建华乘上大巴,前往浙江长兴。观光过后,潘建华把村民安顿在长兴农家乐的村中央,把自己的想法徐徐道来,并适时引入当地农户现身说法,村民对发展农家乐的兴趣一下子激活了,“大家当时给我回应是:真想做!不知怎么做!”热情褪去,回到村里的村民有了顾虑:“到时房子花钱装修了,怎么就能确保有收益?有什么必要冒这个风险呢?”
潘建华就此苦思冥想了好几天,草拟出了一份计划书,并率先请来村里德高望重的人士共同商议。最终形成的方案,让村民放心地腾出了空置房。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和成本核算,方案确定,农户闲置的房屋由潘建华负责统一设计,农户按二星标准出资装修,内部空调、床上用品等由潘建华统一配置,装修完毕后按每张床位每年1300-1500元标准的租金,由潘建华与农户签订租用合同,合同期为5年,租金在合同签订日按年预付,前3年保证农户收回装修成本,第4年开始赢利。农民年年可以分红,经营风险则完全由潘建华承担。去年年初,由潘建华掌舵的溧阳市富民资产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28家下场园村农户先后完成装修并签订合同,另有4户邻村农户闻讯加盟。床位数达1000张。与其他地区的集体农家乐“统一经营”相比较,溧阳富民合作社增加了“统一管理”,更具规范性。
市场是合作社生存的基础,合作社组织成员多方面进行市场开拓:与上海、浙江等地100多家旅行社建立了联系,通过外地旅行社,有效宣传、推介旅游特色;与上海两家大型旅行社签约设立了“上海-溧阳3日游”专线,每周三个班次;多次到浙江等地农家乐加强互动,把异地同行之间的竞争关系转化成合作关系;与周边城市的社区联系,以老年人和工薪阶层为主要服务对象,进行广告宣传,给予优惠政策。合作社还在上海设立了两家自己的旅行社,保证了农家乐拥有稳定的客源。
据了解,以前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通常依赖“三大合作组织”,即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农地股份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而潘建华的溧阳市富民资产专业合作社打破常规,被有关方面誉为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第四种合作模式”。这一模式得到常州、溧阳农工办等各级各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潘建华感慨: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快乐家园”下场园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村容村貌越发秀丽,为下一步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有了强有力的后盾,潘建华如虎添翼,新的一年,他打算把“快乐家园”复制到李家园的中心村田沙里村,吸引更多的游客领略家乡的好山好水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