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城著名的“红霞公寓”到天安门广场近在咫尺。
每天傍晚,此间散步的行人中,总会见到一位清癯的老者,一边悠闲地踱步,一边又不时从口袋里掏出“猫粮”,蹲下身子,喂饲那些流浪的猫。
前文化部副部长、国家博物馆馆长兼党委书记潘震宙告诉记者,他保持这个习惯已经有些年头了。
“为官者,没有悲悯之心是件可怕的事情。”虽离开家乡从仕已久,但老人的武进湟里乡音仍然依稀可辨。
每个清明,都不忘回家祭祖
每年清明节,只要没有出访等特殊情形,潘震宙总会赶回常州老家扫墓。1996年母亲去世时,潘震宙正在奥地利出访,“没有赶上送母亲最后一程”,老人至今唏嘘恸悔。
面对来自家乡的记者,年过七旬的老部长深情回忆起自己的母亲:“妈妈是缫丝工,为了能让家里的孩子们读书,一双手整天浸泡在七八十度的水里,溃烂得不成样子。”他伸出双手比划着,眼眶湿润。
从湟里小学、初中毕业后,带着母亲的期盼,坐着水乡湟里的小木船,1957年,15岁的潘震宙,考进了苏南一带声名颇盛的苏州第二中学。
初到苏州府,一口常州乡音的潘震宙课堂发言时总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尽管每月只有6块钱伙食费、4块钱生活费,但潘震宙一心只想着不能辜负母亲的辛劳供养。他终日埋头苦读,终于在1960年考取了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
1964年,品学兼优的潘震宙毕业后,被留校任教,历任中文系助教、党总支秘书。文采不凡、工作勤勉的他,逐步得到了党组织的瞩目。期间,潘震宙执笔的文章,甚至得到过时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的彭冲同志的肯定。
1979年,中共江苏省委决定恢复省委机关刊物《群众》杂志,潘震宙被抽调参与复刊工作。潘老回忆道:此前,刊名一直是叫《工农兵评论》。一次,刊物向著名学者王朝闻约稿,王先生看看刊名,不解地提出质疑:“不是工农兵就不能评论?”情况反应到省委,于是“复刊时就用了《群众》作刊名!”
在《群众》杂志工作期间,正逢改革开放之初。许多新事物、新情况困扰着刚从“文革”动乱岁月中跋涉出来的人们。担任编辑室副主任的潘震宙和同事们一起,不遗余力地为江苏改革开放奏响解放思想的理论号角,冲破旧思维的禁锢。
“不懂什么‘为官之道’,我只晓得做人要厚道!”
1983年,经组织推荐,潘震宙通过了中央党校干部培训班的入学考试。“120分的考卷,数理化文史哲,全部是闭卷考试”,潘震宙回忆说,这是中央干部培养正规化的肇始。
经过两年的脱产学习,1985年7月,潘震宙回到江苏,相继担任江苏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副部长。1990年,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在作协工作期间,潘震宙团结江苏老中青作家,共同为繁荣江苏文学创作齐心协力。
“和作家们打交道,为人要坦诚、厚道,要敢于为他们担肩胛,”潘震宙说,“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他们的爱国爱党情怀和创作激情受到挫伤。”记者在和我省一些作家接触时,大家至今仍然评价“潘部长是一位讲道理、讲义气的正派、正直官员”。
1996年,在兼任了3年的江苏省文化厅厅长后,潘震宙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虽然已经成为“京官”,但潘震宙仍然保持着质朴平和的作风。文化部的官员们介绍说,只要是潘部长分管条线的工作,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就处理完毕,绝不拖诿。某次,中央美院一位领导因为有急事要找潘部长批示,正在开部长办公会的潘震宙甚至从会议上抽身出来急事急办。
他回顾自己在任期间,许多个夜晚“都在剧场里观摩各地的地方戏曲,有时候一晚上要转几个剧场”。善解人意的潘震宙觉得,“各地剧团进京演出,自己作为分管部长如果不到场,那会挫伤地方剧团的积极性”。
国家博物馆现任馆长、著名书法家任章申由衷评价潘震宙,是一位“凡事都先替别人考虑的敦厚领导。”
在文化部部机关,人们还传诵着这样一桩小事:某日,一从希腊归来的女子自报家门,要求见见已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潘部长,可潘老对这个名字已经没有了印象。见面后,该女子带来两瓶葡萄酒,激动地说,“潘部长,是您改变了我的命运啊”。
原来,她出国定居前是文化部下属单位的一位普通职工。因看不惯歪风邪气而得罪了个别领导,单位分房受阻。当时,作为大龄女青年,分不到房意味着婚姻就要泡汤,于是一气之下就想采取过激举动。事情被汇报到潘震宙这里后,潘部长立刻在当天就约见了她,问清缘由后,他果断为该女解决了问题。
“我不懂什么为官之道,只晓得做人要厚道!”潘震宙觉得自己“没有理由拒绝关注普通人的正当诉求,哪怕是最微小的事项”。
出任国家博物馆首任馆长
2002年8月,北戴河,中央作出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成立国家博物馆的决定。
悠悠历史,泱泱文化,多年来,一直光荣地陈列在天安门广场东侧那幢雄伟的建筑中,分别以“历史”的和“革命”的形态笑迎中外宾客。“文物不可谓不多,展览不可谓不丰,影响不可谓不广”,潘震宙觉得,“这还远远不够。我们的‘历史’与‘革命’还没有‘卢浮宫’、‘大都会’、‘大英’那样的厚度”。
中国迫切需要建设一个与国家形象相称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博物馆。
2002年10月,根据中央编制办的批复,“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由国家文物局划转到文化部,在两馆的基础上成立国家博物馆,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为国家博物馆题写了馆名。文化部副部长潘震宙随后被任命为国家博物馆首任馆长兼党委书记。2003年2月28日,“国家博物馆”挂牌仪式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亲临揭牌。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组建,不是简单地将革博和历博两馆合并,而是带有很大程度上的新建和扩建性质。成立国家博物馆是我国文化建设中一件大事。潘震宙初来乍到,头桩事情就是搞好扎实的调查研究。
潘震宙说“必须一切从头学起”。他坦承自己不是博物馆学方面的专家,大量的专门知识和经验需要不断学习、积累。但是,“就我所接触到的国际上著名博物馆馆长,比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其馆长职责主要是管理,因此馆长并不是高不可攀,并不是永远不能入门。”他坦率地说。 潘震宙没有用激烈的方式进行两馆合并。事实上,潘在与两馆同志广泛的接触交流之后,在充分的调研之后,妥善处理了机构和人事上的合并,使两馆同志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到人才培养、业务能力、丰富藏品、学术研讨等各项水平的提升上来。
原地改造,适当扩建,馆址继续向东延伸,重点放在地下工程……改扩建完成后,国家博物馆由原来两馆的6.5万平方米增加到近20万平方米,在占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扩大了两倍。这在世界博物馆建设上是个奇迹。
“经过改建、扩建,新的国家博物馆更加雄伟、壮观,而且现代化,但如果只是个空架子,一定会贻笑大方”,如何充实馆藏文物,以历史线索为纵坐标,横向展示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艺术,让国家博物馆空前地充实起来,耗费了潘震宙大量精力。
在他任职期间,潘震宙尝试通过借展、购买、捐赠等多种途径,丰富国家博物馆的馆藏并通过引进和输出国际性高水平的文化与文物展览,向国人介绍世界优秀文明、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积极开展了许多国际间的学术研究与交流。
而和记者交谈时,曾为常州博物馆题写馆名的潘震宙,则诚恳建议家乡的博物馆“一定要有鲜明的常州特色”。
人物简介
潘震宙,1942年出生。1960年考入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64年留校参加工作,1966年入党。历任南师中文系助教、系党总支秘书。
1979年任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期刊《群众》杂志编辑室副主任。1983年9月至1985年7月在中央党校干部培训班学习。1987至1993年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90年兼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1993年兼江苏省文化厅厅长。
1996年3月任文化部副部长、文化部党组成员。2003年至2005年9月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