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30日,中组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浦东干部学院举办“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专题研讨班(第七期)”,学员对象为东北地区的地厅级党政领导干部。徐州市周铁根市长应国家发展改革委振兴司、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邀请,于10月17日上午在浦东干部学院,以“打好‘新时期淮海战役’——徐州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实践”为主题进行了授课交流。
周铁根首先向浦东干部学院的领导和研讨班的学员简要介绍了徐州市的基本情况和城市特点,着重从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的成效、具体的做法以及对推动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体会等方面进行了经验交流。
周铁根谈到,徐州是江苏唯一、全国重要的煤炭城市,上世纪90年代,随着资源逐渐枯竭,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功能不强、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面对这一艰巨目标和繁重任务,徐州在国家发改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根据自身实际从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三个方面入手,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打响了“新时期的淮海战役”。经过不懈努力,徐州改变了单一的产业结构,以徐工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为中能协鑫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维维为代表的食品农副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加速发展;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改善,成功跻身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逐渐走出了具有徐州特色的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一是多措并举推进产业转型,促进徐州老工业基地向现代工商业城市加快转变。产业是发展之本、兴市之基、就业之源。在推进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徐州始终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通过实施技术改造、主动去产能、推进转移转出、开展兼并重组,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了产业结构由重转轻;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打造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了产业层次由低转高;通过龙头型带动、上下游延伸、链群式发展,大力补齐拉长产业短板,推动产业链条由短转长;通过建设功能完备、设施齐全、上下游配套的开发园区,大力打造高端发展载体,推动产业布局由散转聚,成功实现了产业扩大规模、调整结构、提升层次、优化布局互动并进。二是全力以赴推进城市转型,推动资源型城市向区域性中心城市华丽转身。徐州既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又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在推进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徐州不断放大这一优势,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快提升城市功能为抓手,全面增强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以加快退城进区、“退二进三”、繁荣城市经济为抓手,着力打造活力城市、宜居城市、精品城市;以深入实施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整治为抓手,不断提升居住环境、市容市貌、城市品质;以积极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大力提升城镇化质量为抓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发展、联动发展,城乡面貌实现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三是标本兼治推进生态转型,实现“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精彩涅槃。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重中之重,深入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大力实施采煤塌陷地整治、工矿废弃地复垦、采石宕口治理;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工程,着力推进大气、水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深入开展精品园林工程,形成了“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园林城市特色;深入开展绿化造林工程,重构了极富特色的山水城市骨架,使绿色生态成为徐州一张靓丽的名片。
回顾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周铁跟认为有四点重要体会:一是领导干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科学的价值取向和理念。二是统筹处理好各种关系,比如新兴产业同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必须一手抓传统产业发展,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不能顾此失彼;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在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同时,必须继续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增量投入和创新驱动的关系,必须坚持二者互动并进;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必须把改革作为发展的重要动力,必须立足长远发展抓稳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立足全面发展、全面进步、让老百姓享受发展成果。三是强力推进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优化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创新商业模式,从根本上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四是政府必须创新发展的方式和方法,在尊重发展规律、市场规律、自然规律的前提的下,持续优化软硬环境,实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