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产城融合综合改革助力新型城镇化

来源: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8/31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24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常州产城融合综合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地区、板块已经初具融合发展形态,为全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产城融合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市民化进程

  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城市建设都离不开各类人才,因此常州产城融合综合改革把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放在突出位置,针对高层次人才和普通务工人员两类市民,从引进和培育两个方面加快推进市民化进程。针对高层次人才,常州大力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和“龙城英才计划”,以事业发展吸引高端人才在常州落户。至2015年末,全市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超过1400名,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居全省第一。针对普通务工人员,常州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业人口就业创业服务、建立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一体化机制等措施,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常州的落户。户籍制度改革以来,全市共办理居住证149万张,落户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共18.6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4.5%。

  (二)产城融合综合改革促进中小城市和特色镇新型城镇化特色发展

  常州市的产城融合综合改革,与其他城市和地区探索的产城融合发展的显著区别就是在改革层面上不局限于新城或者单一工业园区,而是涵盖了县(市)、乡镇、开发区等多种层级。根据江苏省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和常州市实施意见,各辖市区和乡镇街道均要按照产城融合的方向进行规划建设。各辖市区均要编制产城融合发展规划或者推进计划,各市级试点地区均要编制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目前,金坛区儒林镇、武进区雪堰镇、新北区孟河镇等较大的镇和市级重点中心镇均完成了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编制,围绕突出产业特色、补齐城镇短板,从目标定位、重点任务、实施保障等方面进行了部署,使产城融合发展成为了常州中小城市和特色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鲜明特色,金坛区儒林镇、新北区孟河镇成为我省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乡镇。

  (三)产城融合综合改革有效提升城市功能

  常州产城融合综合改革提出了“以城促产、宜居宜业”的目标导向,将城市作为产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载体。围绕使城市载体更好服务于产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这一目标,从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防洪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生态环境等六个方面,提出了29项重点任务,通过年度推进计划持续推进相关重点项目建设。近三年,常州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分别达到389.59亿元、582.83亿元和637.4亿元,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先后获得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荣誉。

  (四)产城融合综合改革全面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产城融合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人、产、城、金、地等多种资源要素。推进这一综合改革,既需要以各类配套改革为支撑,同时也为各类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广阔舞台。为推进产业发展,常州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积极开展相对集中许可权试点,深化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商事制度改革。为加强资金保障,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全预算管理改革,实施财政跨年度平衡机制。为加强土地保障,探索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为推动农业人口转移,开展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宅基地使用权等各类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大力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分级诊疗制度、全民医保制度、城乡一体化就业失业登记制度等。各类体制机制的创新为推进产城融合综合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