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苏州市召开会议审议4个“十三五”专项规划,这4个“十三五”专项规划均与百姓生活、民生改善密切相关。相关规划中不仅提出了未来5年的行动计划,还明确了近期的建设任务,透过这些规划,可以提前领略苏城未来以人为本的发展图景。
建筑产业现代化 装配化施工成品化装修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苏州市实现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具体以发展绿色建筑为方向,以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为手段,以住宅产业现代化为重点,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成品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提升建筑品质,推进绿色施工,实现节能减排,改善人居环境。
此次规划内容涵盖建筑业、房地产业、勘察设计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延伸的建筑材料、装备制造等行业。规划设定的发展目标分为3个阶段:示范创建期,2016年至2018年;推广发展期,2019年至2020年;远期即普及应用期,2021年至2025年。到“十三五”期末,以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施工的建筑面积要达到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25%以上;新建成品住房面积达到当年住宅竣工面积比例的40%以上。
在产业布局上,以规模企业为龙头,市区将规划形成“一城四区多点”的空间结构。一城,指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四区,即市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区,包括东部商务城、西部科技城、南部太湖新城和北部高铁新城;多点,指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和项目。
海绵城市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可缓解
苏州拥有丰富的生态要素,目前已初步形成“海绵骨架”。相关规划明确,苏州要将海绵城市理念与城市开发建设有机融合,探索改善水环境、保护水生态、强化水安全、弘扬水文化的协同模式,把苏州市建成平原河网城市城水共生的典范。通过绿色生态方法与灰色基础设施的有效结合,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可缓解的目标。
到2018年,苏州市将建成城北海绵城市建筑综合示范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34%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建设重点有3个,分别为:海绵型公园绿地,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植草沟、景观池塘等,提升公园绿地滞蓄、净化雨水的能力;海绵型道路和广场,变以往的快速汇水、排水功能为分散就地吸水功能,提高对雨水的渗、滞、蓄能力;海绵型建筑小区,包括新建小区、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项目,以及机关、学校、医院、文体场馆、交通场站和商业综合体等各类大型公共项目,均须按要求规划建设雨水系统,践行生态优先的建设理念。
规划划定了集中建设区和重点建设区。集中建设区建设时序为2016年至2018年,位于姑苏区北部,东起元和塘、平门塘、江月路,西至沪宁城际铁路,北接沪宁高速、虎丘湿地公园北边界、黄花泾,南到沪宁城际铁路,规划总用地面积26.45平方公里。重点建设区规划面积109.53平方公里,建设时序为2016年至2020年。
地下综合管廊 杜绝“拉链路”,市政管线统一入廊
市政公用管线是城市赖以正常运行的生命线,传统的市政公用管线各自为政,敷设在道路的浅层空间内,因管线不断增容扩容不但造成了“拉链路”现象,而且导致了管线事故频发,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的安全运行。地下综合管廊是集中敷设城市各类管线的地下构筑物,可以高效地利用城市空间资源,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
2015年初,苏州市成功申报了国家第一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按照规划,“十三五”时期苏州大市范围内将建设地下综合管廊110公里,
逐步构筑起层次化、骨架化、网络化的综合管廊体系,使城市道路下部空间得到合理有效利用,最终形成具有超前性、综合性、合理性、实用性的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苏州市地下综合管廊系统。
苏州市区规划的综合管廊,原则上可以容纳该管廊路段的所有市政管线。同时,管廊中还将预留管位,如再生水管、热水管、直饮水管、垃圾输送管等,今后均可入廊。
P+R设施 方便车辆换乘,引导绿色出行
P+R,英文为Park and Ride,P+R 停车场即换乘停车场。建设P+R停车设施场站的意义显而易见,通过构建完整的地面换乘交通设施网络,可有效截流和调节外围交通进入中心城区,从而缓解城市日趋紧张的交通拥堵压力,促进绿色交通出行,使市民出行更便捷。
相关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苏州市规划建设P+R停车设施场站70个,停车泊位3万余个。其中,现有及在建的停车场32个,停车泊位近1.3万个,规划新建停车场38个,泊位近1.8万个。规划范围包括苏州市区及昆山市,衔接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包括延伸线)、3号线、4号线(包括支线)、5号线和S1线。
从布局思路来看,主要形成两个截留带,分别在中环快速路、内环和护城河附近,截留外地进城车辆、城市内部进入古城和内环核心区的车辆,并引导车辆换乘,以缓解交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