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十二五”末,镇江新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和丹阳、丹徒、句容3家省级试点园区基本完成既定改造任务。
一是体制机制较为成熟。镇江市层面及4家改造园区都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制定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办法和资金使用办法。丹阳市成立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项基金,句容市成立了中小微企业“三专”服务点(专人、专线、专柜)。
二是品牌效应极大提升。丹阳市获批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县(市)。江苏恒顺生态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镇江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创成省级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单位。
三是信息化支撑日益加强。充分借鉴当下“互联网+”及大数据发展优势,4家园区都建立了园区循环化改造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循环经济发展产业共生、信息共享。同时,均实现了与省发改委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的对接工作,领跑了全省。
四是产业链构建日臻完善。镇江新区重点打造了化工、造纸、光伏、静脉产四大重点循环经济产业链。丹徒区重点推动了电力建材产业链、余热蒸汽产业链、碳材料产业链和绿色建筑产业链。丹阳市着力打造了以大亚为龙头的新型建材产业链,以明月、万新为主体的视光学产业链,以恒神带动的新材料产业链。句容市全力打造了光电子、运动器材、输变电等循环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