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扬州市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十三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幅要保持高于GDP增幅1个百分点,每年新开工服务业重大项目40个以上。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总规模超过3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0%;现代服务业总规模达165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5%以上。2016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幅10%以上,占GDP比重达4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幅12%以上,占服务业比重达51%。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我们紧扣重点产业、重点环节和重点问题,务实创新,攻坚克难,扎实推进。
1、持续做大旅游业。强化“城市即旅游”发展理念,进一步彰显“人文、生态、精致、宜居”城市特质,切实把人文生态的资源优势转变为旅游业发展的胜势,加快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到“十三五”末,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2016年达7.5%。一要强化项目建设。推进旅游重大项目建设,扩大旅游增量资源,是提升扬州旅游业发展质态和规模的重要支撑,也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短板所在。下一步,重点要围绕争创“中国国际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提升“两古一湖”核心板块,推动蜀冈-瘦西湖景区建成世界级公园、东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创成国家5A级景区。依托10个生态中心和7个重点旅游度假区,结合世界园艺博览会申办,坚持国资、民资、外资并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在重大项目建设上取得突破,实现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以上重大旅游项目县(市、区)全覆盖。二要推进市县旅游联动。重点要补齐县域旅游这个短板,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尽快启动10个旅游特色名镇建设。大力开发串联市县旅游产品的精品线路,建设连接主城区与县(市)主要景区的直达通道和公交体系,提高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管理水平。三要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进一步提升“文化博览城”建设水平,打造具有扬州特色的文化核心展示区、体验场所和演艺项目。着力提升486非遗集聚区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星级宾馆、重点景区等游客密集区域设立非遗文化表演展示区,让扬州文化“活”起来、“动”起来,真正 “走近”游客。四要提升城市宜游水平。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旅游化改造,继续推进“厕所革命”,加快城市公共休憩空间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完善全市域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一批智慧景区、智慧酒店和行车停车等智能指引系统。加快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推广旅游服务国际标准,拓展旅游国际营销,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2、全力提升文化产业。围绕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扬州市支柱产业的目标,突出文化创意重点,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推动扬州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提升,力争到“十三五” 末,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五年倍增,占GDP比重达7%,今年达到5%。一要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化水平。深入挖掘扬州文物资源价值,通过做精品、做藏品、做会展、做市场,放大非物质文化品牌的增值效应,进一步提升古琴、雕版印刷、剪纸、木偶、刺绣等非遗文化产业化规模和质态。二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城市特点和产业特色,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加快文化软件、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动漫等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加强载体建设,重点推动设计瑰谷创建省级工业设计集聚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扬州园区创建省级数字内容研发基地、邗江文化科技产业园创建省级文化电商产业示范园区。到“十三五”末,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25%。三要做大做强文化企业。坚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力争到“十三五”末培植过50亿元文化企业1个、10亿元以上企业4个。当前要重点鼓励广电集团、报业集团、工艺美术集团等文化骨干企业整合社会资源,做大做强,并力争在“十三五”期间上市。推动在明月湖周边投资建设以书城为核心的文化综合体,整合文化、文物、会展等资源,组建扬州明月湖文化发展集团。
3、做大做强科技服务业。结合扬州市实际,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做大科技服务产业。“十三五”期间,全市科技服务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2016年全市科技服务业总收入突破60亿元,新认定科技服务业示范机构50家、示范项目20个。一要培育市场主体。重点围绕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科技咨询等环节,通过引进、共建等方式,培育一批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科技服务主体,进一步完善“创新服务链”。二要打造发展特色。按照“一区一业”的特色发展思路,结合各地产业基础,优化整合科技资源,重点打造广陵新城、邗江科技企业上市基地、开发区智谷、生态科技新城创智坊等一批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依托现有各类科技园、创业园,吸引聚集行业领军企业和高端创新资源,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服务企业和品牌。三要推动资源开放共享。运用现代技术和市场机制,整合全市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服务资源,加快技术市场、大型仪器共享协作网、科技文献数据库等线上平台建设,并面向企业开放。四要鼓励科技创业。加快建设各类孵化机构和众创空间,完善科技成果孵化服务网络,优化科技创业条件。鼓励扬州大学、723所等驻扬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举办创客嘉年华、创业领袖研修班等培训活动,提高科技人员创业技能。健全知识产权运营交易服务体系,推进中国(江苏)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扬州)分中心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科技创业环境和保障。
4、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扬州江河互通和公铁水空联运的立体化交通优势,加快提升物流集聚区建设水平;结合重点产业发展,打造一批专业物流园区。到“十三五”末,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下降到13.5%左右,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物流集聚区达到10家,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50家以上。一要打造综合立体物流体系。推进沿江沿运港口物流一体化,建设扬州运河集装箱中转中心。加快融入全国铁路网,推动实施铁路入港工程,搭建连接跨国货运铁路直达通道。借助扬州泰州机场开放一类航空口岸契机,推动机场资源整合,增加航空口岸容量和规模,发展空港物流。二要整合发展专业物流。鼓励制造企业加快主辅分离步伐,面向社会提供物流服务。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整合制造企业内部物流资源,通过智能化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之间的数据共用、资源共享,全面参与供应链物流管理。围绕机械制造、汽车船舶、化工、新能源和新光源等重点产业的发展,出台扶持政策,大力发展钢材、汽车及配件、石化等专业物流。培育和引进总部物流企业,鼓励三笑、诚信等骨干物流企业以扬州为总部基地和结算中心,到境内外布设物流网络。三要推进物流园区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和先进物流装备在物流园区应用,建设专业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物流资源共享和信息互联互通。优化物流园区集疏运体系,推动园区与外部运输网络有机衔接。
5、提升软件和互联网产业发展质态。结合扬州产业发展实际,促进软件和互联网产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力争到“十三五”末,全行业从业人数突破10万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实现双倍增,其中,2016年业务收入增幅达30%以上。一要加强载体建设。重点推动“一基地三板块”创新转型发展,打造软件和互联网产业发展高地。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要以“上海(扬州)网络视听产业园”落地运营为契机,集聚发展原创制作、内容审核、数据服务、平台运营、传媒广告等相关产业,打造闭环产业链示范区。扬州高新区板块要依托“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示范基地” “数控机床研究院”,建设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和机床数据服务中心。开发区板块要发挥“江苏省大数据特色产业园”品牌效应,推动“中国智谷”大数据产业取得突破。生态科技新城板块要加快“扬州软件园”建设,推进园区生活配套设施和通信设施建设,把扬州软件园建设成为高科技产业区、高效率配套区和高品质人文区。二要大力培育应用市场。以应用突破为着力点,拓宽软件和互联网产业发展市场空间。一方面,要把握 “两化融合”深入推进的契机,分类实施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软件和互联网产业从“消费服务型”向“生产服务型”延伸;另一方面,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途径,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社区等一批基础性、民生性项目建设,形成“智慧城市”建设与软件和互联网产业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三要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重点要加快建设数据服务、技术支撑、信息安全、产品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软件企业提供信息查询、设备共享、检测试验等一站式集成服务。
6、推动传统商贸业创新转型发展。按照“城市商业智能化、农村市场城市化、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思路,优化全市商贸业布局,引导商贸企业创新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到“十三五”末,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900亿元,年均增长9%;传统商贸业实现增加值70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25%左右。一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示范体系建设,引导电子商务集聚发展。深化大中型生产企业电子商务应用,重点围绕毛绒玩具、旅游用品、漆器玉器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一批网上专业市场,重点培育、整合一批面向全国、覆盖全产业链的行业垂直电商平台。加快推进跨境电商发展,争创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建立健全跨境电商公共平台和服务体系。加强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和事中事后监管,健全部门联动防范机制,净化电商发展环境。二要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创新。推动各类批发市场等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转变经营模式,利用互联网等技术进行升级改造,不断向生产、零售环节延伸。支持实体店铺进行数字化改造,通过互联网展示、销售商品和服务,提升线下体验、配送、售后等服务水平。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逆向整合生产要素,打造个性化产品,促进产品服务创新。三要支持商业综合体特色发展。科学规划、合理控制文昌路沿线商业综合体项目引进和布点,积极引导商业综合体根据人口、产业发展趋势填补城市空白区域。鼓励商业综合体由商品销售向“商品+服务”并重转变,突出个性化、特色化、品质化发展,提升商业综合体层次质态和经营效益。
7、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品质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重要性,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完善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质量。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家庭服务业。要加强规范化建设,督促企业依法经营,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和从业人员劳动保障权益。鼓励三利月姨等龙头企业牵头制定服务标准,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创新管理和服务模式,引导企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做大做强、做专做特。强化职业化建设,加强对从业人员职业化、专业化技能培训。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借助互联网技术,整合各类资源,搭建规范统一、安全可信的供需对接平台。二是健康服务业。围绕打造健康中国的扬州样本,逐步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业态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体系。重点加快推进医疗联合体和18个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形成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支持中医院和中医门诊发展,大力发掘中医名医、名方资源,开发健康消费市场,做大中医药养生产业。加强体育休闲公园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管理和维护,推动具备条件的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发挥长三角协调会健康服务业专业委员会作用,建立覆盖长三角城市的健康服务产业咨询体系和资源共享平台。三是养老服务业。围绕打造“颐养之城”,充分发挥扬州生态、文化等优势,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要加大社会办养老机构扶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通过PPP等多种模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打造一批具有知名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社会养老机构。大力推进医养融合发展,鼓励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立长效合作关系或利用医疗资源开办养老机构。到2020年,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40张,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50%以上,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达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