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淮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深化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淮安市按照“大道至简”的要求,紧扣发展主题,以法治引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新常态,用政府权力“减法”换取市场活力“加法”,着力推进行政审批体制机制创新,在推进简政放权、宽进严管、优化服务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极大地释放了市场活力,走出了一条彰显淮安特色的改革之路。
一是在今年年初,淮安市政府建立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审改办设在市编办,形成市审改办负责统筹协调、政务办负责改革落地、法制办负责制度配套、软建办负责督查催办、第三方评议作为有效补充的审改工作机制,有力地推进了该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二是市县行政审批项目实现动态管理。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事项,保留市本级行政许可事项42项,行政许可事项平均承诺时限4.19个工作日,比法定时限压缩80.34%。近期,淮安市又对省政府取消下放的3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深入研究,承接省政府下放行政审批项目52项,其中下放县区7项。
三是市县政府清单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市县区行政审批事项、政府行政权力和部门职责、政府专项资金管理、行政事业性收费、投资项目等5张清单全部编制公布,并制定出各个清单的动态管理办法,公开亮权接受社会监督。清单制度的实施,将政府行为置于阳光下,使部门的管理有了边界,让公权力得到有效监督,实现了“按单用权、按图行权”。
四是市县政务服务平台高效运行。全面推行“三集中三到位”,市县区政府审批职能全部集中进驻各级政务服务大厅,统一办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全市8个县区政务办、政务服务中心整合成立,成立乡镇便民服务中心139个、村社便民服务站485个。高效的政务服务平台、智能化的网上审批系统、规范化的审批标准和权力的阳光运行、贴心的供水供电、燃气公交、金融等市民服务,受到群众好评和国务院督导组赞誉。
五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对市政府36个部门重新制定“三定”,明确了部门职责,精简了人员编制,优化了机构设置。各县区整合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局,统一成立市场监督管理局,整合县区市场综合执法队伍。有序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明确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1家、承担公益类事业单位372家。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试点公立医院编制和人事管理机制,实行“标准核定、备案管理、岗位设置、分类聘用”。
六是“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提前完成。今年3月,淮安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三证合一、一照三码”登记模式,清河区市场监管局发放了首张“三证合一”营业执照,顺利实现该市工商登记由“四证联办”向“三证合一”转变。10月1日,淮安市全面实现“一照一码”,投资人只需到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便可领取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目前,全市共发放“一照一码”营业执照3749份,其中新设企业2184户,同比增长53%。办结时限由原来串联审批的15天以上,缩减为3个工作日以内,其中当场办结率超过60%,外资企业网上登记占比超过90%。
七是“1+7”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设进展顺利。淮安市政府专门出台《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明确监管部门、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职责。各职能部门配套制定了投资、信用、市场公平秩序、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7个关键领域事中事后监管办法,在全省率先形成了“1+7”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框架,有效推动政府部门管理方式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