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盐城市坚持以“科学援疆、真情援疆、持续援疆”为方向,突出“项目建设至上,产业合作至精,智力援助至实,两地融合至深,队伍建设至严”,精心谋划,精品建设,精准发力,精细管理,在助力维稳、民族团结、民生改善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得到各级领导和察布查尔县各族干群的高度认可。
一是以更快更好更实惠为目标,把援建项目惠及到每个村居。按照早谋划、早开工、早竣工、早使用的思路,2015年共投入援疆资金7096万元,实施富民安居、乡村卫生室全覆盖、双语幼儿园示范、维稳重点村整村推进等8个基建项目和人才培训等6个非基建项目,并提前启动了2016年的4个基建项目建设。对每个援疆项目,都强化组织协调和任务分解,引导各方参与和合作共建,严格质量管理和施工安全,统筹督查推进和验收把关,实现全州第一家开工的预期目标,2015年的14个援建项目年底前均可按期完成。同时,按照援疆项目“不仅要建设好,更要使用好”的原则,在抓好项目硬件建设的同时,注重提升配套软实力,通过结对共建、人才培训、定点帮扶等途径,整合两地交流、人才培养、产业信息共享等资源,确保每个项目都达到预期以上的运行水平和社会效益,惠及全县更多的百姓。
二是以更精更细更实效为标准,把“智力”援疆覆盖到每个角落。围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致富创业等“三个能力”的提升,按照“重点突出、形式多样、成效明显”的原则,投入援疆资金336.9万元,实施“六大人才”培训项目17个,培训各类人才1435人次。今年盐城师范学院又派出2批次80多名学生到察布查尔县教育系统支教。两批次26名援疆专业技术人才主动“帮传带”,开展示范讲座73次,开展课题研讨33个,指导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9个,累计为当地带出70多位技术骨干人才。援疆医生、教师和农林专家积极参加下乡义诊、入村送教、田头送技术等200多场次,惠及全县各族干群、学生近万人次,填补本地医疗空白5个。援疆干部人才主动深入一线调研,结合工作实际,先后撰写调研报告21篇,提出建设性建议且被当地相关部门采纳的有20多条,得到了当地干群的一致认可。
三是以更优更新更高效为取向,把产业合作落脚到每个平台。以“一园一城”建设来增强察布查尔县的“造血功能”,打造就业创业核心平台和载体。促成伊南工业园区与盐城市国家经济开发区、锡伯古城与大纵湖景区的深度合作共建,投入两年援疆资金的三分之一,完成了双创产业园区的产业策划、规划提升和核心区城市设计等编制工作,1.4万平方米的园区服务中心、622套公租房今年12月份可交付使用,正在建设的1万平方的中小企业孵化基地(一期)和乡镇创业平台明年6月份交付使用,届时可容纳不少于30家小微企业入住;投入援疆资金600余万元,实施锡伯古城景区标识标志覆盖等10项工程,“一园一城”建成后,可带动3000多人就业。与此同时,创新招商引资服务载体建设,围绕纺织服装、光伏发电、环保设备等重点领域,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先后组织各类产业推介会10场次,邀请26批次、184人次客商来察布查尔县考察。截至目前,共招引落户项目8个,总投资15.21亿元。
四是以更广更深更真诚为追求,把两地交流融入到每家每户。持续深化“盐察一家亲”理念,今年两地主要领导进行了互访考察。在加大15个结对镇共建力度的基础上,推动了察布查尔县36个部门、34所学校、21家医院与盐城市的深度结对合作,形成双方106个部门近万人的“点对点”交流,今年共互派16批次136名专家人才学习培训。盐城市教育局、人社局、盐都区、建湖县等37个单位430人次先后来察布查尔县交流访问,累计捐赠财物近300万元。在全省首家创造性地把“小援疆”模式延伸到村居。工作组开展“123”结对帮扶活动,与86个家庭、400多位少数民族家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争取援助资金24万元,筹建成立“黄海爱心基金”,开展扶贫助学活动12次,资助各类困难群体173人。来自盐城市委党校的“中国好人”郑巧玲,多年无偿资助察布查尔县21名贫困少数民族高中生直至大学毕业,在全国首家个人成立了“盐城市郑巧玲援疆慈善基金会”。先后组织开展非遗文化在盐展演展示,足球夏令营赴江苏比赛观摩,“箭乡”文化进盐城等文化体育交流活动10多次,并在盐城察布查尔两地同步举办“文化旅游周”,宣传两地风俗人情、旅游资源,让两地老百姓彼此不断增进了解、加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