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淮安市精心组织实施本轮脱贫奔小康工程,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效。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有39.95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脱贫率70.09%,15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达到新“八有”、达标率63.45%。据初步统计,今年1-10月份,全市新增脱贫人口16.5万、新“八有”达标村73个,累计脱贫率和达标率分别达97.05%和83.9%。
(一)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按照精确识别、精准帮扶、精细管理的要求,完善建档立卡工作,定期清查盘点帮扶对象,实现低收入人口动态管理;组织4.3万名各级机关党员干部和能人大户,与10万户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在盱眙试点基础上,总结提炼出创业、就业、带动等三大类10种帮扶模式、36种帮扶方式,创新定制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扶贫菜单”。
(二)大力实施片区扶贫。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有的放矢,扎实推进,加大刘老庄片区和渠北片区有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等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研究制定两大重点片区整体帮扶规划和年度推进计划,做好与相关规划“多规融合”、有效衔接,规划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和民生三大类162个项目,规划总投入120.56亿元。渠北片区关键性工程骨干排灌及大型泵站工程于今年5月份建设完成,刘老庄片区关键工程13个现代高效农业帮扶项目已竣工11个,2个正在加快推进。
(三)统筹共建大扶贫格局。坚持扶贫开发党政主导的根本要求,采取全方位、多途径、多载体方式,整合社会资源,拓宽扶贫渠道,建立和完善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制度。完善干部驻村帮扶制度。在省派三支帮扶工作队、36家后方单位基础上,市委向重点县区派驻四支帮扶工作队、105家后方单位,各县区向经济薄弱村派驻帮扶工作组,实现全市省定经济薄弱村驻村帮扶全覆盖。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服务基层制度。不断拓展“三解三促”“三进三帮”、“双联双推”活动内容;建立市、县级领导干部联系经济薄弱村制度,明确各县区、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挂钩帮扶一个省定经济薄弱村,两大重点片区所在的淮阴区、淮安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挂钩帮扶片区内省定经济薄弱村。探索村企挂钩帮扶制度。安排33家大中型企业挂钩帮扶四个扶贫重点县区经济薄弱村,200个省级文明单位与84个经济薄弱村签订帮扶协议,推动全市列统企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民营企业与经济薄弱村建立挂钩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