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市委、市政府以三大主题工作为抓手,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三季度,全市经济延续上半年走势,总体呈现“三稳三新三忧”发展态势。
一、三稳:运行总体平稳、房地产量价齐稳、金融支撑稳健
1、运行总体平稳。从工业看,1-8月份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401.5亿元,增长14.1%,增速较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1632.4亿元,增长10.8%,增速与上半年持平。从财政看,1-8月份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7.4亿元,增长13.3%,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从投资看,1-8月份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63亿元,增长23.6%,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从消费看,1-8月份全市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2、房地产量价齐稳。三季度,在多项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全市房地产市场逐步趋稳。6、7月份交易活跃,7、8月份价格回暖。1-8月份,全市房地产销售面积287.6万平方米,增长20.9%;销售额171.1亿元,增长21.8%,增速分别比上半年提高13.1个和16.6个百分点,房地产销售额增速年内首次超过销售面积增速,成交均价小幅回升。
3、金融支撑稳健。全市信贷总量稳中有增,为实体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1-8月份,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069.9亿元,比年初增加318.4亿元,比上半年增加39.9亿元。其中“双百工程”项目贷款余额193.6亿元,比年初增加14.3亿元。企业上市积极推进,万林物流正式上市,华达汽配已经报会,爱源医疗成功在“新三板”挂牌。苏州银行泰州分行加快筹建。
二、三新:项目新进展、转型新亮点、民生新改善
1、项目有新进展。1-8月份全市“双百工程”321个项目完成投资32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4.9%,虽然落后序时进度1.8个百分点,但考虑到全年黄金施工期即将到来,“双百工程”总体进展较好。从城建项目看,东风路、永定路等快速路建设,周山河新城、稻河古街区、凤城河风景区等重点工程建设,以及“空转绿”等民生工程建设进展有序,有效投入持续加大。
2、转型有新亮点。1-8月份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110亿元,增长16.1%,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个百分点,高于上半年0.7个百分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效逐步显现,1-8月份新登记各类企业9100户,注册资本65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8%和92.6%。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剔除国信电厂不可比因素,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同比下降10%。
3、民生有新改善。上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7%,其中农村居民增长9.3%,城镇居民增长8.4%。1-8月份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9万人,新增创业人员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9%。市区改善民生实事项目有序推进,10大类26项项目进展良好,西客站片区改造、公交提升、小区整治、公共自行车二期等工程加快拆迁和建设进度。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7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420元。
三、三忧:目标有压力、回暖少动力、需求仍乏力
1、目标有压力。虽然我市经济运行情况总体好于全国、好于周边城市,但仍有部分指标增幅落后于年度计划目标,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度目标增长12%左右)、进出口总额(年度目标增长8%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年度目标“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等指标压力较大。
2、回暖少动力。工业经济的下行压力仍然较大。1-8月份工业用电量下降5.1%,降幅比上半年扩大了0.5个百分点。其中,8月份当月下降了5.2%。9月份数据仍不乐观,截止9月27日下降9.32%。虽然用电量下降有新浦、梅兰、兴达等少数重点企业的影响,但全市50强工业企业和260户重点监控企业用电量下降面超过50%。
3、需求仍乏力。经济下行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目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购进价格仍处于下跌之中,8月份全市PPI同比下降4.5%。国际需求依然疲弱,1-8月份全市进出口总额下降5.7%,仍处于负增长。一些行业、企业的效益出现明显下滑,不少企业存在信贷联保互保现象,一些重点乡镇、重点行业的金融风险有所显现。
综合以上,预计随着财政八项支出增速提高,以及房地产市场回暖等涉及GDP核算的指标出现好转,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将有所回暖,重回两位数增长;投资、消费、进出口分别保持23%以上、10%左右和下降5%左右的增速,工业相关指标可能将在总体平稳的基础上略有回落,经济仍将呈现稳中趋缓的态势。
四季度是收官“十二五”、谋划“十三五”的关键时期。建议要继续以三大主题工作为抓手,一方面积极抢抓国家和省里扩大有效投入的机遇,切实加大项目包装上争力度,努力争取专项建设基金等资金和项目支持;另一方面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充分发挥各类“券”放大有效需求的杠杆效应,继续推出“文化惠民券”、“旅游券”、“扶贫券”等,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同时,建议针对完成压力较大的年度指标,以及“八项工程”、“全面小康”等重点指标,逐项分析细化,有针对性地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在全省的位次有所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