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淮安市服务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工作目标

来源:淮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5/7/29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24


  今年以来,淮安市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全市“4+3”服务业特色产业发展任务,密切配合、扎实工作,全市服务业继续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服务业增加值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18.6亿元,同比增长10.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9.9 %,高于去年同期1.8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发展较快,增速分别高于去年同期3.99.512.3个个百分点。 

  (二)“4+3”服务业特色产业占比持续提高。上半年,全市实现“4+3”服务业特色产业增加值396.7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6.5 %。金融业、物流业、商贸流通等基础服务业收入增长较快,增速均保持在18%左右。 

  (三)服务业税收贡献度加大。上半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入库地方税收112.31亿元,同比增收14.06亿元,增长14.31%。虽然受房地产相关税收增幅大幅回落的影响,服务业税收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8个百分点,但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比重继续保持上升态势,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4个百分点,提升幅度位于全省前列。 

  (四)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截止6月底,全市服务业共吸纳就业16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2.8%。其中城镇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城镇全部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5%,比去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服务业日益成为就业创业、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 

  在具体工作中,淮安重点抓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强化支撑保障。加大政策支持,出台《关于加快发展“4+3”服务业特色产业的实施意见》(淮发【201512号),明确提出做强物流、金融、旅游、商贸四大基础服务业,做大电子商务、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三大新兴服务业,全面打响六在淮安品牌。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编制“4+3”服务业各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目前健康养生规划已完成初稿编制,正在进行征求意见;旅游、物流、电子商务规划正在进行编制或修编;金融、商贸、文化创意规划正在进行编制单位的确认。加强人才培训,市发改委、市委组织部和浙江大学4月份联合举办了浙江大学淮安市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训班,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区)分管服务业的副县(区)长和县(区)发改委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学习,进一步理清了“4+3”服务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路。  

  二是狠抓项目建设。上半年,全市共实施亿元以上经营性服务业项目171个,年度计划投资328亿元,1-6月完成投资169.4亿元,占全年目标的51.63%。其中,新开工项目33个,完成投资26.8亿元;新竣工项目14个,完成投资11.5亿元;续建项目115个,完成投资127.7亿元;前期项目10个,完成投资3.4亿元。全市2025000万元以上 “4+3”服务业特色产业项目完成投资224.17亿元,占年度目标的45.81%。从产业类别看,7个产业中物流、金融、健康养生产业上半年完成投资率均超过50%,完成情况较好;从县区看,淮安区、盱眙县、清河区和工业园区“4+3”服务业特色产业项目上半年投资完成率超过50% 

  三是加强集聚区培育。今年3月的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上,淮安市对服务业集聚区进行了重新认定,调整整合后全市共有省、市服务业集聚区29家。截止6月底,29家省、市服务业集聚区完成完成营业收入128.9亿元,实现利润7.4亿元,入驻企业超过1.3万家,实现就业10.5万人。其中,5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完成营业收入49.3亿元,实现利润5.7亿元。淮安留学人员创业园借助国字号平台,不断提高创业成功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园区在孵企业105家,成功出孵企业45家,孵化企业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各类知识产权达到近200件。淮安软件园初步形成软件园、浙大网新(淮安)科技园、软件企业加速园以及中国移动淮安呼叫中心基地为主的三园一心发展格局。淮安现代商务集聚区内宁淮创智天地、现代食品城、清江古韵水岸风情街、阳光湖新天地等一批项目建成运营。淮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园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园内圆通速递项目投入使用,中通快递苏北总部试运营,快捷快递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 

  目前该市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体上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不优。传统服务业占比仍然偏大,缺少亮点,新兴服务业起点低、规模小。旅游业虽有丰厚资源,但收入甚微,高层次的旅游、会展、休闲等基础设施供给相对不足。物流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低,物流成本偏高,第三方物流有待突破。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新兴产业还处于孕育阶段。二是服务业项目质量不高。全市171个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中,新兴服务业项目仅占20%202“4+3”服务业特色产业项目中,商贸市场类项目有107个,占全部项目数的一半以上。三是服务业利用外资不足。今年上半年,受国际国内复杂因素影响,境外投资热情减弱,房地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大幅回落,全市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25.6%,虽然较去年同期提高7个百分点,但是比去年年末下降了7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下半年,该市将围绕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4+3”服务业特色产业的决策部署,紧扣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发展大局,强化工作措施,狠抓载体建设,加快构建淮安“4+3”服务业特色产业体系,确保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4+3”服务业特色产业增速高于GDP增速、“4+3”服务业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5%的目标任务。围绕上述目标任务,重点突出以下五项工作: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着眼长远发展,加快完成“4+3”服务业各特色产业规划编制工作,8月底前完成健康养生产业规划成果交付。同时抓紧出台物流、健康养生、电子商务等产业实施意见,明确近阶段全市“4+3”服务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突出空间布局和载体建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该市现代服务业良性发展。 

  二是突出载体建设。深入贯彻实施全省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加快培育服务业重点集聚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三大核心支撑载体。加快推进2025000万元以上“4+3”服务业特色产业项目,重点建设淮安智慧谷、淮安综合大市场内婚纱礼品电子商务创业园、大宁百货O2O商城、淮安电商孵化中心等项目。重点建设好宁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淮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园、淮安软件园等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引导项目向集聚区集中。在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引导资金中加大对集聚区内电子商务、公共平台和载体建设的扶持力度,促进集聚区提质增效。实施现代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计划,在“4+3”服务业特色产业考核中对县(区)服务业新增规模以上企业个数进行考核。 

  三是突出改革创新。认真贯彻落实省互联网平台经济和文化产业有关会议精神,注重强化互联网经济思维,以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为依托,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理念、技术手段、经营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调研,加快推进综改区内宁淮创智天地、鼓楼医院、南京外国语学校等项目建设,确保完成综改区年度目标任务。 

  四是突出目标考核。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县(区)跨越发展考核的意见》和《实施细则》等文件要求,对“4+3”服务业特色产业进行考核,从服务业入库税收增量增幅服务业GDP占比提高幅度“4+3”服务业特色产业重点项目推进等8方面考核完成实绩和目标完成情况。对重点服务业项目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制度,每月现场督查在建项目建设情况、签约项目新开工情况和省重点项目进展情况,通报各地新开工项目数和未达计划进度的项目。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以解决,确保完成全市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督查推进工作任务。 

  五是突出招商引资。加强以浙资、闽资为主的民资招引,谋划和引进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节能环保、高附加值、高新技术的服务业项目。通过积极挖掘渠道、广泛沟通联系、建立招商网络、主动上门拜访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业招商。下半年重点做好厦门服务业招商工作,在6月份厦门商协会、厦门淮安商会来淮商务考察交流的基础上,计划于9月中旬牵头举办厦门“4+3”服务业特色产业招商推介活动,进一步促成洽谈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