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全面部署推进产城融合综合改革

来源: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5/7/21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27


  7月17日,常州市委召开全体(扩大)会议,就统筹推进产城融合综合改革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全市上下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切实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积极把握产城融合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努力进行发展思路的再定位、再提升,创造常州整体转型发展的新业绩。市委书记阎立代表市委常委会作工作报告。

  阎立在报告中指出,产城融合是常州市转型发展的重大命题,是重塑优势的重大战略,是改革创新的重大探索。谋好大势,方能成就大事。站在两个“五年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站在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站在部分行政区划调整重构的全新阶段,统筹推进产城融合综合改革,必将对常州转型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统筹推进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空间结构协调、产业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服务功能完备、市民安居乐业”的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全省全国先行探路、积累经验。要把握好人口、产业、城市的关系,把握好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把握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注重统分结合、远近兼顾、点面共推、破立并举。

  阎立指出,常州要完成探路试点的重托,必须立足实际、统筹推进,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在产城空间配置、产城协调发展、产城形态融合等方面加强创新实践,努力使美好蓝图变成现实模样。

  一要完善空间规划,重构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规划导向作用,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构建“一纵三横”框架,以南北发展带贯穿市域主要发展区域,以沿江、沿湖、沿宁杭高铁发展轴串联特色发展区域,打破各领域、各板块、各条线的界限。按照老城区改造、核心区提质、工业区布城、新城区强产的思路,重点推进城市中心区、常金统筹核心片区、西南门户片区、东部片区、沿江片区等“一中心四片区”建设,推动人、产、城在空间分布上更加合理均衡。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完善城镇体系和镇村布局规划,引导农村地区产业和乡村居住人口合理集聚,建设一批特色中心镇和美丽乡村示范村。

  二是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城融合发展新动能。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常州科教城和南北两个国家级高新区为重点,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努力在协同制造、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等领域运用新技术、创造新业态、探索新模式,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服务平台。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常州行动纲要,深入推进“三位一体”转型升级,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文化与网络、科技、金融的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生态、特色高效、休闲观光等方向转型。抓紧研究制定全市产业布局规划,进一步推动产业实现特色化、集聚化发展,在智能装备、碳材料等领域争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全面提升各类开发区“城”的功能,提高承接国内外产业资本能力。

  三是强化基础设施,夯实产城融合发展新支撑。呼应“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进程,加强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沿江城际铁路、连淮扬镇铁路南延、盐泰常宣铁路在常州段的布局联通。推动常泰过江通道的规划和建设,贯穿沿大运河城镇轴交通走廊,加快常州跨江融合。强化精品城市理念,重视打造城市通风廊道、视线廊道和天际线,塑造具有个性魅力的建筑艺术和特色空间。把数字化城管平台向更广范围延伸覆盖,加大“云、网、端”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推进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完善公共交通服务,加强电力燃气供应等能源基础设施、垃圾污水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文教体卫服务等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城市高效有序运行。修编城市防洪大包围方案并组织实施,提升流域性水利工程和城市防汛除涝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织好覆盖面积更广、响应速度更快、防御能力更强的“安全网”。

  四是拓展公共服务,满足产城融合发展新需求。不断健全六大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提高百姓的幸福感、满意度。推进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均衡化,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公共服务差距。

  构建更加全面公平的城乡基本保障体系,实现“人人有保障、年年有增长、城乡都一样”,确保各类人群安居乐业。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用法治思维、法治精神、法治方式引领社会治理实践,突出新城新区、城乡社区的社会管理创新,完善外来人员、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有效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五是推进文化建设,彰显产城融合发展新气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心骨,将“勤学习、重诚信、敢拼搏、勇创业”的市民精神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广泛开展“道德讲堂”、志愿服务、“书香常州”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开展“文化100”“社区天天乐”等惠民文化服务,增强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丰富城市文化品位,在旧城更新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新城新区建设中嵌入地方文化元素,探索形成名城保护和产城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深入挖掘名人文化、红色文化、运河文化和历史遗迹、工业遗存的价值内涵,做优一批文创示范基地,做强一批文科融合园区,做大一批文化骨干企业。

  六是建设生态文明,增添产城融合发展新优势。构建全域生态体系,强化生态红线的刚性约束,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绿水青山。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绿色建筑,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深化生态绿城和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进一步“增核”“扩绿”“连网”,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生态建设精品工程,营造处处皆绿、人人可享的绿色生态生活空间。严格落实新《环保法》,多措并举铁腕执法,逐步实行领导干部造成生态受损终身追责,让保护者受益、让损害者受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