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上水平”之年的各项工作部署,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重生态、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发展平稳、质态趋好、投资加强、民生改善”的总体态势。
一、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顺利实现“双过半”。1—6月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9.1%和10%。
(一)从经济增长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农业经济健康较快发展。出台加快发展“4+1”现代农业产业的实施意见,淮香食用菌、农本尚品等一批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进展顺利,实施高标准农田28.6万亩,完成农村水利投入6.9亿元,入江水道整治工程主体完成。农村改革按下“快进键”,村级集体产权确权登记发证面达91.3%,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村扩大到38.6%、进入整市推进试点新阶段。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01.48亿元,同比增长11.5%,增幅全省第二;产值3156亿元,同比增长16.8%;工业用电量52.02亿千瓦时,增长0.02%,6月份当月增幅达10.8%,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完成548.6亿元,同比增长27.6%,增幅全省第二、苏北第一。新招引亿元工业项目107个,其中超10亿元项目6个。“4+2”优势特色产业稳中有升, 实现产值1783.6亿元,同比增长16.2%,占全市工业比重为56.5%,比去年底提高1.3个百分点。臻鼎科技高阶线路板、捷群新型电子、江淮科技等一批投资超10亿元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纳沛斯晶圆级芯片封装、银珠化工80万吨硝盐联产等项目建成投产,敏实淮安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入选首批省级先进制造业基地,
服务业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并进,以特色化提升现代服务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4+3”服务业特色产业的实施意见》和《2015年加快发展“4+3”服务业特色产业工作方案》,做强物流、金融、旅游、商贸四大基础服务业,做大电子商务、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三大新兴服务业。今年以来,全市160个亿元以上经营性服务业项目上半年完成投资151.9亿元,202个5000万元以上 “4+3”服务业特色产业项目上半年完成投资203.9亿元,淮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园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软通动力跨境电商项目、顺丰速运苏北总部入驻淮安。29家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上半年完成完成营业收入128.9亿元,实现利润7.4亿元,入驻企业超过1.3万家,实现就业10.5万人。其中,5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完成营业收入49.3亿元,实现利润5.7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了5.2%和17.4%。
(二)从增长动力看,三大需求平稳增长,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增。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13.98亿元,增长22.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548.55亿元,增长27.6%;服务业投资356.3亿元,增长16.5%。市级共审批、核准和备案固定资产投资目77个,总投资104.06亿元。列入省重大项目投资计划的12个淮安责任项目完成投资65.55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0个,均已复工;新建项目2个,按计划将于下半年开工建设。截至6月底,全市222个重大项目共完成投资411.53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44.46%,110个续建项目完成投资292.2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2.29%,112个新建项目完成投资121.0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2.67% 。
消费需求增势平稳。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92亿元,同比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7%。房地产形势好转,商品房、商品住房销售面积分别达337.54万㎡、294.02万㎡,同比增长14.09%、11.06%。
外资外贸难中求进。1—6月份全市到账外资5亿美元,完成年度目标的38.5%。新批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9个,其中超亿美元项目3个、总数苏北领先,新增2家省级跨国公司功能性机构、总数苏北第一。开工项目到账外资占比74.3%,同比提高8.5个百分点。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27.3%,同比提高7个百分点。上半年进出口21亿美元,同比增长5.2%。今年新投产的富恒电子、纳沛斯半导体分别实现进出口2.99亿美元、3142万美元。新国纺织、和兴汽车等企业通过新增生产线等手段扩大产能,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9.8%和220.6%。
(三)从发展质态看,转型升级持续前行,经济运行质效不断提升。
工业升级步伐加快。深入实施“千企技改”工程,上半年全市实施技术改造的企业超过700户,技改投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投资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5个智能车间获得省示范智能车间奖励,获评企业数及奖励金额均居苏北第一。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新增10户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加强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8个新技术新产品列入省重点推广应用目录,累计达到44个。井神盐化、万邦香料、今世缘酒业和天士力帝益药业等4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创新示范企业,数量苏北第一。着力提升绿色发展水平,组织实施30项节能改造项目,上半年实现节能量5.2万吨标准煤。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1.7%,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突出培育9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00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26%。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上海交大苏北研究院、北大数研航遥淮安基地等相继落户,盱眙凹土科技产业园获批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
民营主体发展加快。积极开展商事制度改革,“三证合一”正式落地,183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全市新登记私营企业、新增个体工商户分别增长36.5%和43.7%。
(四)从市场要素看,经济发展支撑能力不断提高,经济运行保障水平进一步改善。
财政收入升中趋稳。全市累计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7.8亿元,完成年度工作目标的53.8%,超序时3.8个百分点,同比增收24.6亿元,增长15.1%,税收比重达80.8%,比去年同期税比提高0.6个百分点。
金融信贷力度增大。上半年完成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人民币)2306.24亿元,增幅14.3%,增幅全省第2位;完成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人民币)1760.18亿元,增幅15.1%,增幅全省第4位。
为企服务力度增大。深入开展千企帮扶行动,加强中小微企业低息统贷平台建设,扩大中小企业应急过桥资金规模,已组织中小企业BCG融资市场县区行等银企保对接活动5场,为企业担保贷款42.79亿元,发放低息贷款6.54亿元、转贷资金13.68亿元,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
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0185人,再就业17186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567人,城镇登记失业为2.26%,各项就业指标均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企业用工需求仍属平稳,截止6月底,包括支柱产业、重点行业在内企业2104家中,企业用工总量为254086人,同比减少14679人,下降5.78 %;环比增加12387人,增幅为4.88%。
二、存在不足和问题
一是部分企业经营困难。1-5月份,全部246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全市开票为0企业共计349户。经摸底核实,其中关停企业约280户,占全市规模总数11.3%。开票低于800万未达2000万元序时进度的企业1080户(不含开票为0),占全市规模企业总数43.8%。
二是项目建设要素保障不足。由于方案论证、规划调整等前期工作推进缓慢,导致少数去年结转的项目至今未能开工建设。特别是在省重大项目中,里运河文化长廊项目中山阳湖等工程方案没有最终确定,立升化合物半导体晶片以及中兴4G智慧产业园等投资额较大的项目因市场因素影响,至今也未开工。
三是外资利用形势严峻。上半年全市到账外资仅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38.5%,欠序时11.5个百分点。其中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重要支撑平台,仅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23.6%,部分县区仅完成年度目标10%左右。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当前,淮安市虽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但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中高速运行区间,各项指标也运行在合理区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江苏省沿海开发、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全面实施,诸多领域都孕育着巨大的投资需求,都将给该市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全市上下要抢抓新机遇,奋力求突破,实现经济新常态下新发展。
(一)狠抓政策对接,奋力开拓经济发展新空间。切实把中央和省里的政策转化为淮安发展的战略机遇,确保国家、省的各项政策在淮安得到有效落实。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抓住沿线国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工业化进程和推进产业转型的机遇,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重点推动该市相关产业、企业设备及标准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带动全市盐化工、电子信息、特钢、高端装备制造等“4+2”产业加快发展。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和“互联网+”行动,大力发展工业物联网,推进“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寻求升级式、内涵式增长。加快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激励政策,进一步降低创业、创新门槛,推动科技型企业迅速发展,在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培育工业发展新动力。
(二)狠抓主要指标序时监测,促进经济指标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对照年初既定目标、苏北市县发展、全省位置排序,紧扣开票销售、工业用电、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关键指标,对照指标找差距、对照问题找办法,落实工作责任,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目标监控到位、压力传递到位、产出效果到位。加强主要行业、重点企业深度分析,及时预警预测,建立市直部门、开发园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县区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网络,建设实时数据联络平台,实现数据共建共享,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综合性、专题性经济形势分析;针对环比回落的指标,抓好止跌措施,把支撑和带动贡献账算到园区和重点企业,有效防止经济增长“平开低走”、“大起大落”等情况出现。
(三)狠抓重点项目推进,加强新增长点培植。始发挥投资的“定海神针”作用,切实加大有效投入。突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等发展战略、重大规划和产业政策,重点策划和包装一批重特大项目,集中力量组织实施2015年省重大项目和市222个重大项目,重抓30个以上投资超10亿元的重大项目,健全完善“四个一”项目推进机制,推动新上项目按序时全部开工,,以投资拉动增长。
(四)狠抓企业服务,全力挖掘经济增长潜力。加强生产要素调度,积极组织开展银企对接、员工招聘活动,支持有产能、有市场的企业开足马力、扩大生产。对开票销售下降较大的重点企业,尤其要重点关注、重点扶持,促其尽快由负转正。抓好扶持政策落实,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大力开展送政策到企业活动,对国家、省出台的新政策和市里的配套政策及时送给企业、面对面解读,不折不扣地抓好政策落实,不断增强企业家的信心。
(五)狠抓外资外贸,增创对外开放优势。进一步强化外资招商,组织好专题招商活动,各县区积极赴外资密集区开展小分队招商,严格落实驻点招商。积极落实外贸稳增长意见,实施外贸“双百工程”,强化对重点企业和新增长点项目的扶持。组织外贸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着力扩大进口份额。加大对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和市级进口代理平台的支持力度,增强外贸增长动力。
(六)狠抓改革措施落地,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抢抓各项改革列入国家和省试点的机遇,落实好各项改革措施,持续激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寻找更多经济发展突破点和现实经济增长点。深化金融改革,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融资模式,推动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发展,力争在企业融资上实现更大突破。深化市场准入与监管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宽经营场所限制,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淮商崛起,让广大创业者有更多的出彩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