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思想再解放、项目大突破、城建新提升”三大主题工作,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发展在总体稳定、稳中趋缓的同时,也蕴含着一些有利的积极因素。
一、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1、工业经济有所下滑。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47.6亿元,同比增长11.2%,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1.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4.6亿元,同比增长10.5%,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个百分点,但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个百分点。工业一般纳税人开票销售533.9亿元,同比增长5.05%,增幅高于全省2.81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24.3亿千瓦时,下降2.6%,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8.1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食品、医药行业产值增长较快。1-2月份,食品行业产值增长23.9%,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各大行业首位,其中益海粮油、龙威粮油产值分别增长76.9%、72.8%。医药行业产值增长17.3%,其中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产值分别增长19.2%、19.8%。装备制造业增势平稳,1-2月份产值增长11.2%,其中船舶产业总体保持恢复性增长,1-2月份产值增长2.3%。纺织、建材、冶金等行业增势平稳,产值分别增长11.8%、9.7%、9%。石化行业增速最慢,1-2月份产值仅增长3.92%。其中陵光、中海沥青、新浦化学、梅兰化工等重点企业分别下降38.3%、42.3%、30.8%、9.8%。总的来看,工业经济承接了去年四季度的发展趋势,继续向下回落。特别是石化行业受原油和产品价格下行等因素影响,下行趋势明显,是全市工业产值和用电量增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2、服务业发展总体平稳。市场消费总体平稳。1-2月份,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61.8亿元,同比增长6.7%,增幅高出去年同期2.1个百分点。一是服务业用电量稳步上升。1-2月份,全市服务业用电量3.9亿千瓦时,增长14.6%,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2.9个百分点。二是主要行业增势平稳。1-2月份,全市批发零售业增长7%,住宿餐饮业增长2.5%。其中,住宿餐饮业营业税增长12.2%(去年同期住宿和餐饮业营业税下降31.4%,今年总体仍属于恢复性增长)。从交通运输业看来,1-2月份全市公路货运周转量8.2亿吨公里、水路货运周转量43亿吨公里,分别增长8.8%和8%,增幅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3.4个、下降9.2个百分点。三是服务业集聚效应明显。1-2月份,全市9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入区企业数5833家,新增37家;实现营业收入201亿元、税收3.95亿元,分别增长21.6%和23.7%。
3、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1-2月份,我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8.1亿元,同比增长23.4%,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其中,工业完成投资172.9亿元,同比增长39.2%,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9.4个百分点,列全省第1位。工业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92.4%。新开工项目规模明显提升。1-2月份,新开工项目481个,虽然比去年同期的562个有所回落,但大项目的支撑作用正在凸显,从大项目数量上看,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4个,新开工5亿元以上项目5个,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1个,分别比上年增长34.8%、200%和50%。在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中,市区达27个,占全市的42.19%,比去年同期提高7.57个百分点。转型升级“双百工程”开局良好,1-2月份321个项目共完成投资74.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4.8%,其中178个新开工项目已有81个全面开工建设。
4、外资外贸有喜有忧。外资方面,1-2月份,全市新批外资项目6个,协议利用外资1.37亿美元,同比增长93%。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16亿美元,同比增长216.7%。具体来看,泰兴市升科化工有限公司2.4亿美元、艾兰得营养品外资并购1.39亿美元,以及阿斯利康、中燃燃气、明发房地产、纬立资讯等重大外资项目先后到账,有力推动全市利用外资工作实现“开门红”。外贸方面,1-2月份,全市累计进出口16.35亿美元,同比下降3.7%,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0.1亿美元,同比增长12.7%,增速列全省第8位;进口6.22亿美元,同比下降22.1%。具体来看,进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化工产业进口受国际油价影响下降幅度较大,2月份当月联成、东方能源、海企等化工企业进口分别下降73%、50.7%、41.3%。二是部分重点企业受双反、订单以及人民币汇率影响,进口降幅较大。其中,泰通、纬创和万林木业分别下降90.4%、48.8%和66.1%。上述六家企业进口合计下降1亿美元,占全市进口下降总量的96.2%。
5、财政金融稳健运行。从财政情况来看,1-2月份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0.9亿元,同比增长17%,增幅列全省第1位,高于去年同期8.6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41.7亿元,增长17.6%,增幅列全省第2位;税收占比为81.8%。分税种来看,营业税、增值税表现相对较好,分别增长51.7%、21.5%;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表现一般,分别增长10.6%和6.7%;房地产相关税收表现最差,下降13.2%。从金融情况来看,国务院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政策后,金融支撑作用逐步显现。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892.3亿元,比年初增加140.8亿元,比1月末多增62.4亿元。从贷款结构来看,主要投向基建和大型项目的中长期贷款保持较快增长。1-2月份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87.3亿元、29.5亿元。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外部环境不容乐观。从国际环境看,去年四季度以来,世界经济整体复苏乏力,日本、欧盟复苏缓慢,美国经济也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普遍放缓,原油、铁矿石价格创六年新低,外部需求依然疲弱。从国内经济看,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9%,虽然比1月份环比回升0.1个百分点,但仍处于50%的荣枯线下方。
二是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从投资看,企业主对未来的发展信心不足,投资意愿相对不高,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难度明显加大。从消费看,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住房、汽车等前几年的消费热点趋于饱和,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消费增速持续放缓。从出口看,外部需求空间收缩,1-2月份全市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
三是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企业增本减利因素仍然较多,受工业产品价格下降和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过快上涨的双重挤压,部分行业生产经营依然处在困境之中。2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8%,环比下降0.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5.9%,环比下降1.0%。PPI连续36个月回落,表明工业企业的需求、生产和采购均呈现出疲弱状态。
四是房地产市场风险持续积累。去年以来,全市房地产销售观望气氛增强、销售不旺,商品房销售明显下降。1-2月份,全市商品房销售52.6万平方米,下降28.2%;销售额29.7亿元,下降30.1%;增幅分别低于去年同期33.9个、34.1个百分点。同时,待售面积规模居高不下,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积330.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5.8%,其中住宅待售面积221.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0.8%。稳定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压力明显加大。
总的来看,全市经济一季度低开态势比较明显,经济开局遇到了一定的困难,风险和挑战超出预期,但全市的整体形势仍然好于全国、好于全省。我们预计,一季度GDP增长9.5%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左右,进出口总额下降5%左右,实际利用外资6亿美元左右,财政收入增长12%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9.5%和10.5%左右。随着国家宏观调控预调微调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相关微刺激政策逐步见效,特别是随着市委市政府“三大主题工作”的深入开展,一季度后全市经济增长有望逐步回暖,10%左右的年度目标经过努力应该能够实现。
三、下一步对策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把稳增长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落实得力举措,积极扶持实体经济发展,认真做好各类风险防范,同时积极谋划长远,努力在危机中抢抓机遇,在弯道中现实超越。
1、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切实加大有效投入。有效投入是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抓手,要深入开展“项目大突破”活动,综合采取多种措施,确保产业投资增长30%以上。一是加大项目招引力度。进一步加大“每月一通报、双月一过堂、一季一点评、半年一观摩、一年一述职”督查推进力度,大力开展各类专业招商、特色招商,努力在旗舰型、龙头型、基地型重大项目上取得突破。二是加快推进在手项目建设。以转型升级“双百工程”为抓手,加快建设中海油气(泰州)石化一体化、扬子江新医药基地等一批在建重大项目,力争早日建成发挥效益。三是全力促进前期项目尽快开工。对列入计划还未开工的项目,帮助解决资金筹措、征地拆迁、项目报批等矛盾和问题,促进早日开工建设。
2、不断优化服务效能,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是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对象,要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实实在在地协调解决一批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做好政策传递落实。新常态下,国际形势变化加大、宏观政策调整节奏加快、原辅材料价格变动加剧,要认真做好相关权威信息发布、发展形势预测及运营风险预警工作。针对当前国家和省各类扶持政策逐步出台的情况,要及时把国家重大政策变化传达落实到企业,用好用足各项政策资源。二是强化企业分类指导。特别是针对产值和用电量出现较大降幅的化工、机电重点企业,采取重点帮扶、一企一策,促进企业开展促销保产活动,尽快恢复正常生产水平。三是帮助企业减负减压。当前中小微企业发展形势总体趋紧,要围绕小微企业在金融服务、劳动用工、财政税收、注册登记等方面存在的发展难题,抓紧制定出台小微企业扶持优惠政策。同时,全面梳理涉企服务和收费情况,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规范中介机构服务行为,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加大深化改革力度,破解资源要素瓶颈。改革创新是激发经济活力的根本举措,要抓紧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两年行动计划》156项改革清单,以改革举措、创新办法化解发展瓶颈。一是进一步整合土地资源,积极探索建立市区“飞地”发展制度,推进土地资源向好项目、大项目集中;认真做好存量土地盘活,切实加大土地收储和闲置土地回收力度,确保重点项目用地;加强重大项目包装,确保列入省重点的项目都能争取到土地点供计划。二是加强金融创新,抢抓即将出台的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机遇,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加大企业债券发行力度,全力争取高新区债券余额单独核算;进一步充实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资本金,壮大国资背景担保公司,努力增加中小企业贷款;三是鼓励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等领域,策划选择一批项目尽快向社会公开,加快引入社会资本。
4、做好各类风险防范,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越是困难时期,就越要坚持底线思维,要把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底线,抓紧开展风险点排查,切实做好政策预案。一是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变化。迅速落实国家相关金融政策,出台措施支持自住性住房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探索推进保障性住房“以购代建”,着力稳定房地产市场。二是密切关注金融系统运行风险。切实加大对民间融资集中地区、P2P等互联网融资平台等风险点的监控;加快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推动各市区完善小微企业周转资金池运作,为符合续贷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周转资金。三是密切关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营风险。建立完善市及市(区)两级政府主导的重点企业风险处置机制,着力解决“担保圈”问题,防范关键企业出险产生连锁反应。
5、科学谋划长远思路,做好“十三五”规划工作。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之年,要坚持一手抓当前,一手谋长远,认真做好基本思路谋划、规划纲要起草和重点内容上争工作。一是做好重点思路谋划。当前正是形成“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的关键时期,要准确把握新常态下的新特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理清泰州发展思路,抓紧提出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举措,进一步明确城市定位与发展方向,奋力再造泰州发展新优势。二是做好重大项目上争。国家正在制定长江经济带规划,加快推进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建设计划,省里也正在推进“三一一”(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和补短板、促转型)重大工程,要围绕国家7大重点领域和省25个重点行业,谋划一批符合方向的重大项目,加大跑省进京力度,争取纳入国家和省相关规划。三是做好重要试点上报。抓紧做好全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积极申报各地主要试点任务和工作要求,这对完善政府举债融资体制、构建多元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等投融资机制、深化农村土地改革、提升区域发展后劲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