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徐州市发改委全面深化各项改革

来源:徐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4/5/4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25


  近年来,徐州市发改委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改革工作的各项重要部署,将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作为保持经济稳中求进、推动转型升级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抓手,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鼓励各级各地先行先试,改革力度持续加大,改革工作不断深入,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持久动力。

  (一)围绕拉动经济较快增长,全力实施投资体制改革

  一是充分下放投资审批权限。在项目备案的权限上,赋予县级投资主管部门享有和市级投资主管部门同等权限;在项目核准权限的划分上,除省规定不能下放的项目外,其他项目的核准都按照属地原则划分。为支持国家级开发区发展,先后授权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徐州高新区对辖区内项目市级管理权限。

  二是大幅压缩项目审批时限。为加快项目办理进度,所有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和备案手续从简,减少环节,压缩时限。项目建议书审批时限由法定的20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审批时限由法定的30个工作日缩短到7个工作日。重点项目和列入并联审批的项目每一审批环节3个工作日内即可办结。核准备案时限分别从省规定的20天和10天压缩到5天和当天办结。同时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和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制度,为项目单位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三是创新重大项目管理手段。2013年以来,制定实施重大项目月调度、季巡查制度,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建立全市产业电子地图,通过全程跟踪,定点联系,强化调度,加强多部门联动,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尽快达产达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重大项目建设的有力带动下,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近6年保持22%以上较高增速投资对GDP贡献率保持在70%以上。

  (二)围绕经济战略转型升级,创新产业结构调整路径

  一是超额完成“四大行动计划”目标任务。以研发、创新和增值为重点,2009年制定实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创新型经济培育和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四大行动计划”,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6大主导产业+9大新兴产业+5大服务业产业”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及传统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并进、现代高效农业全省领先的发展局面。产业结构从2008年的10.9:52.2:36.9优化调整为2013年的9.7:47.8:42.5六大主导产业规模超达9397.35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连续5年增速明显超过工业增加值增幅,商贸、物流等服务业规模超过千亿元,现代农业保持全省领先。

  二是加快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为进一步推进我市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优化升级,将今后3年我市产业发展的工作、政策和各类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组织制定了《徐州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强化政策扶持、严格监督考核等措施,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统产业高新化、培育行业龙头企业、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5000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三是积极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2010年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重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通过设立引导资金、税收地方留成返还、扶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举措,加快培育壮大50家省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11年制定实施《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的意见》,每年下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目标、任务,给予完成较好的集聚区一定奖励。2012年初,云龙区被列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目前正积极推进重点产业发展及园区规划编制、服务业发展引导政策体系完善、行政服务体系延伸和统计监测体系创新等改革工作。2013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885.12亿元、增长12.8%,增幅高于GDP增幅1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由2010年的38%上升到43.7%。

  (三)围绕加快城乡一体化,着力推动县域镇域改革试点。

  一是在全省率先出台城镇化发展意见。抢抓国家重点推进城镇化的战略机遇,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意见》。立足构建“1530”新型城镇体系、优化城镇功能和发展质量,提出了深化户籍制度、农村产权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规划建设管理制度和城镇综合体制等六个方面的改革举措,在城镇综合体制改革中,在抓好柳新镇省级扩权强镇试点的同时,重点推进市级扩权强镇试点工作,给予县级确定试点镇财政返还比例自**,对试点镇实行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单列,逐步向试点镇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二是一地一策引领县域经济加速壮大。“突破睢宁”战略重点支持产业发展、土地整理、金融服务等领域改革创新;“丰县崛起”着力在激发后发动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为实现铜山区跨越发展和贾汪区转型发展,分别将其列为全市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验区;为实现徐州高新区加快发展,将市级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委托高新区代行。通过配套完善的改革创新政策落实,大大激发了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7年高于全市,2013年,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提高到70%。

  三是积极推动国家级小城镇改革试点。经过积极争取,邳州市官湖镇和铜山区利国镇分别列入国家第一批和第三批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官湖镇通过实施“十路八街五区三河二水二场”综合改造工程,形成“一带、双轴、五组团”镇区功能布局,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利国镇加快制定发展规划和试点方案,努力在推进发展规划创新、完善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健全政府管理体制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四)围绕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积极稳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一是大力实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快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深入开展百姓、企业办事“零障碍”工程,112家市直单位修订完善相关服务办事制度160项,压缩行政审批事项113项,取消、下放审批事项20项,“12345”政府服务热线平台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镇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有序实施,云龙湖风景区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通过破除体制性障碍,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13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0.4%,比2010年提高8.4个百分点。

  二是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工作,推进相关事业单位整合归并。市直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精减市直事业机构61家。市、县(市)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加快实施,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有序推进。积极探索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制定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

  三是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362家国有企业改制任务,安置职工24.9万人。以增量式改革推进大中型企业改制重组,徐钢总厂、天能集团、百货大楼等26家大中型企业引进战略投资40多亿元。采取多种形式推进中小企业改制重组,引导国有资本从竞争类市场逐步退出,采取出售、转让产(股)权、依法破产等形式,完成国有资本有序退出,妥善安置职工,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布局结构。2013年,市监管国有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6亿元、利润20亿元,保持较平稳发展势头。

  四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努力探索引进其他所有制经济成分推进我市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徐工机械资产证券化水平,实现整体上市。徐州汽车运输公司改制为国有控股51%,自然人参股49%的有限公司。徐州物资集团有限公司与民营企业东兴集团设立了合资公司。徐州市自来水公司、徐州燃气总公司分别与北京首创股份、香港中华煤气组建了合资企业—徐州首创水务和徐州港华燃气公司。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做出重要贡献,2013年混合所有制企业地方税收实现135.4亿元,占总体税收的42.4%,与2008年相比,五年年均增长30.6%。

  (五)围绕实现科学发展,不断创新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为确保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全面落实,引导县(市)区、乡镇科学发展、各级机关服务发展,自2003年以来,我们坚持不断健全科学发展的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县(市)区科学发展目标考核、镇域分类考核和机关绩效考核体系,使科学发展的导向更加明确,动力更为强劲。

  一是积极推动县域竞相发展。指标设置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改善,同时充分体现振兴老工业基地当前重点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要求。目标制定注重与省“八大工程”指标和科学发展目标考核争先进位目标相衔接,与全市基本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相衔接,与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安排相衔接。结果运用上坚持以实绩论英雄:把实绩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排先后、定升降的主要依据。

  二是加大乡镇发展分类指导力度。把全市116个乡镇划分为城市综合发展、优化工业发展、鼓励工业发展、限制工业发展和禁止工业发展等五类,建立差异化考核指标体系,从根本上杜绝“村村点火、镇镇冒烟”,引导各地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是切实提高机关工作效率效能。在机关绩效考核工作中,重点围绕提升各级党政组织“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能力,量化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不断扩大公众参与度,要求机关各部门在制订年度绩效计划时,把“三重一大”、 为民办实事项目以及对徐州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工作,列入计划并赋予权重较高的分值,切实增强各部门责任意识和争先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