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镇江市紧紧抓住营改增试点改革契机,着眼全局,提升站位,着力放大营改增政策效应,全力推进二三产分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政府主导,强化二三产分离力度
镇江市着眼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大局,将推进产业分离作为打造企业转型升级版、第三产业升级版、公共财力升级版的务实之举,纳入全市重要工作部署。
一是坚持政府统筹领导。建立“政府主导统筹、部门联动引导、企业主体实施、政策扶持激励”的联动协作工作机制,确定九个主要部门的工作分工与协作要求,市政府与各辖市区签订责任状,统一步调、稳步有序地推进分离工作。
二是完善分离激励机制。我市专门出台产业分离奖励政策,对成功实施分离的企业,按季做到三个“及时兑现”,即及时兑现新办三产企业奖励政策,及时兑现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即征即奖政策,及时兑现超税负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让先分离的企业先得实惠,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和激励示范效应。
三是强化督查考核推进。将推进分离工作情况纳入现代服务业发展考核体系,每季通报分离工作进展情况,每半年开展一次专项督查,确保责任到位、措施落实。
二、优化服务,确保分离工作平稳健康运行
由市国税局牵头,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坚持一手抓服务推进,一手抓管理防控,确保分离工作推得开、推得稳、推得准。
一是深入走访调研企业。对189户生产性企业进行上门走访调研和抽样论证分析,加强政策解读宣传和政策确定性辅导工作,逐一量身订制个性化建议,帮助企业做细主辅分离测算工作,增强企业受惠试点改革红利的预期和信心。
二是开展项目化分离指导。围绕物流运输业、售后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后勤保障服务业、仓储服务业等重点分离项目,深入开展项目论证及可行性分析,“一企一策”、“因企施策”制定分离方案,引导和支持企业自愿进行产业剥离、主辅分离及专业分工,推动企业更好地做强主业,做大辅业。在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注重整合市场、政策和服务资源,提高企业分离的准确性、成功率,实现有序分离,平稳分离。
三是专业化风险防控。对业务往来频繁、交易量大的试点和分离企业,开展专业化风险防控,逐户做好风险疑点排查与纳税评估,严防弄虚作假、虚报“空转”等违法行为,确保营改增收入质量。
三、彰显效益,产业分离工作形成多方共赢局面
一是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通过做强主业、做大辅业及将生产性服务业务外包等路径,促进产业链中的营销、采购、物流、科技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向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截止去年底,全市共有试点纳税人7715户,比试点初期增长87%。其中现代物流业1393 户,比试点初期增长44%,其他现代服务业6322户,增长100%。
二是企业科技研发核心竞争力加快提升。推进企业主辅分离和经营结构调整,有利于企业储备技术人才,更好地专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目前,全市研发服务业已有1270户,是试点前的3.9倍。
三是分离企业进一步降本增效。全市95%以上的试点企业受惠营改增政策效应,税负普遍下降,累计减税1.6亿元;税负上升企业受惠地方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2100万元;759户分离企业受惠新办三产企业奖励政策、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即征即奖政策。
四是促进了地方财力稳定增长。现代服务业规模扩大,培植了新的税源增长点。试点以来,试点纳税人共入库改征增值税5.7亿元,月均入库额增长26%。其中分离企业共入库税款2.4亿元,占全年改征增值税入库额的43%。
五是促进了不同行业间的资源优化配置。我市重化工产业占比较高,全市有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 50家,年运输业务需求在3亿元左右。实施二三产分离,促成了化工企业与物流企业的战略合作共赢,使本地龙头物流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淘汰了一批不符合危化品运输的车辆,进一步消除了安全隐患,提升了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