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徐州市经济运行情况

来源:徐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4/2/11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25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按照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深入实施“八项工程”,全力推进“三重一大”,组织实施“五大行动计划”,一着不让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在面临诸多困难和较大压力的情况下,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并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好于全国、全省,各项发展在攻坚克难中取得新成效。初步核算,并经省统计局核定,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435.82亿元,总量继续居全省第5位,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8%,增速高于全省2.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2.38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2118.32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1885.12亿元,增长12.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17万元,首次突破5万元大关。

  一、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1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一是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增速稳步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0523.1亿元,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7.1%,增速较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均提高0.6个百分点;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72.13亿元,增长12.9%,增速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二是增长面逐季扩大,产销状况良好。从行业生产情况看,全市37个行业大类中有33个行业产值同比正增长,增长面达89.2%,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18.9和8.1个百分点,20个行业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年工业产销率达到99.1%,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

  2、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市积极克服夏季持续高温干旱天气、H7N9禽流感疫情等不利影响,农业生产保持较好水平。粮棉油生产基本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94.13万亩,粮食总产451.13万吨,其中夏粮产量192.55万吨,秋粮产量258.58万吨。全年棉花产量3.63万吨,油料产量9.96万吨。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肉类总产量105.36万吨,增长2.3%;禽蛋产量57.93万吨,增长2.8%。全市生猪存栏335.05万头,增长6.4%,生猪出栏564.68万头,增长10.2%;家禽存栏9908.59万只,增长2%,家禽出栏2.78亿只,增长10.2%;羊出栏404.21万只,增长4.5%,存栏234.42万只,增长6.3%。高效设施农业稳步发展。预计全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1万亩,累计达到182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达19.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3、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市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090.13亿元,同比增长22.1%,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707.9亿元,增长20.2%,较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回升8.4、3.6个百分点,拉动投资增长12.1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完成380.47亿元,增长22.7%。项目建设进展加快,全年在建项目达到2675个,完成投资2709.66亿元,增长20.1%,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82个,完成投资1727.75亿元,增长13.3%,拉动全市投资增长8.6个百分点。

  4、消费增长稳中有升。在市场需求相对不足的大环境下,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3.61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较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加快0.8、0.3个百分点,位居全省首位。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市场零售额1177.2亿元,增长13.9%,乡村市场零售额296.4亿元,增长14.1%;按消费形态分,批发业零售额294.0亿元,增长12.7%,零售业零售额1019.6亿元,增长14.2%,住宿业零售额11.8亿元,增长13.3%,餐饮业零售额148.2亿元,增长15.1%;按商品类别分,食品类、中西药品类、服装类等刚性需求分别增长18.3%、17.3%和17.5%;汽车类、家用电器类和金银珠宝类等改善性消费分别增长19.9%、7.6%和23.2%。

  5、对外贸易降幅收窄。全市进出口总额降幅从8月份开始逐渐收窄,全年完成62.89亿美元,同比下降24.5%,降幅较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收窄17.9、16.1个百分点。出口总额48.97亿美元,下降22.1%,降幅分别收窄20.7、19.8个百分点。12月份分别完成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10.24亿美元、8.99亿美元,增长105.8%、135.5%。

  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1、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7.8%,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4%,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5%,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预计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369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4.1%,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376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5.7%。

  2、投资结构不断改善。全年服务业完成投资1355.43亿元,增长28.9%,高于固定资产投资6.8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商贸物流旅游业完成投资633.29亿元,增长32.5%。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38.02亿元,增长37%,增速高于上年9.4个百分点。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投资增长33.6%,明显高于新建20.6%、扩建2.4%的增速。

  3、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五县(市)二区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增速高于全市1.1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占全市比重达68.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66.14亿元,增长17.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5.45亿元,增长14.2%,增速分别高于全市4.5、0.2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8.1%,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三、运行质量稳步提升

  1、工业企业效益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1510.34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利润总额833.7亿元,增长14.6%。在37个行业大类中,30个行业主营活动利润比上年增长,7个行业同比下降。

  2、财政收入稳中向好。全市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2.84亿元,增长15.3%,其中税收收入341.11亿元,增长20.1%,增速较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2.5、2.6个百分点,税占比达到80.7%,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主体税种普遍增收,其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分别增长26%、4%、11.9%、49.2%、18.3%和31.3%。

  3、金融信贷运行良好。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884.46亿元和2360.8亿元,比年初分别增加520.4亿元、313.57亿元,增长15.5%、15.3%。其中,居民储蓄存款达到2089.77亿元,比年初增加295.05亿元;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164.81亿元,占比52.6%,较上年同期提高23.2个百分点,显示市场投资主体信心逐渐增强。

  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1、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70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主城区增长9.4%,县(市)区增长9.6%。从城镇居民总收入结构看,工资性收入15645元,增长9.2%;经营性收入2968元,增长4.1%;财产性收入447元,增长10.9%;转移性收入6416元,增长7.2%。农民人均纯收入12052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工资性收入5431元,增长12.8%;家庭经营收入5689元,增长10.2%;财产性收入662元,增长18.5%;转移性收入270元,增长19.5%。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2.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02降低到1.97。

  2、民生保障持续健全。就业水平不断提升,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1.5万人,失业再就业6.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6%。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参保人数超过620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连续7年稳定在95%以上;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510元和270元;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7528套,建成7193套,销售7796套,发放廉租房补贴1401户。

  3、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全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2.3%,涨幅低于上年0.3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CPI同比上涨2.9%,同比涨幅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价格“六升两降”,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4.3%,衣着类价格上涨2.6%,居住类价格上涨3.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2.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0.6%,烟酒类、交通和通讯类价格分别下降1.6%、1.1%。

  2013年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各项主要指标增速虽较上年有所回落,仍均处于合理区间内,多项指标增速逐季回升,呈现许多积极变化和良好态势,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转型升级压力较大,经济稳定较快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2014年全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加注重主动调结构转方式,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努力实现总量扩大、产业提升并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