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3年生产经营情况
2013年受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国外经济复苏缓慢、钢铁产能过剩和财务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我国钢铁企业生产经营依然在高产能、低利润的泥泽中苦苦挣扎。同时环保压力逐渐加大,近期空气雾霾现象频繁发生,公众舆论直指“三高”企业,国家政策日趋严厉,相当一部分钢铁企业因不能满足环保新标准要求需加大环保投入,生产经营成本进一步上升。这对原本处于困境中的钢铁业更是雪上加霜,也许正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中国钢铁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
江苏是全国钢铁大省,我省钢铁行业总量规模和发展水平均居于全国前列,具有较强的影响力。2013年,全省生产粗钢8160万吨、钢材1208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了10.0%和9.9%,其中粗钢增长幅度略高于全国平均9.4%水平。
1、主体设备装备水平较高。全省高炉105座,位于三十八家钢铁企业,其中容积在2500立方米及以上的高炉8座,占高炉总数的8%;2500-1200立方米以上的高炉18座,占高炉总数的17%;容积在1200立方米及以下的高炉79座,占高炉总数的75%。转炉86座,位于二十九家钢铁企业。其中容积在100吨及以上的转炉共48座,占转炉总数的56%;电炉62座,位于三十九家钢铁企业。其中容积在100吨及以上的电炉共17座,占电炉总数的27%;容积在100-30吨的电炉共45座,占电炉总数的73%。全国最大的高炉(有效容积5800m3)及最大的电炉(公称容积220t)均在江苏。
2、产能利用率偏低。2013年我省钢铁行业生铁、粗钢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7%和76.3%,比全国2013年粗钢产能利用率平均水平73%高3.3%,但按照75%至80%之间的国际公认标准,仍处于轻度过剩的边缘。
3、产能释放与钢材价格陷入恶性循环。2013年钢材市场整体表现低迷。随着粗钢产能不断释放,市场供需陷入失衡状态,钢材价格持续低位运行。截止2013年12月26日,钢材综合价格指数报128.26点,比上年同期下跌5.22%。2013年1-11月,全国钢铁企业利润总计161.8亿元,行业销售利润率仅为0.48%,如果只算主营业务,利润总计仅为58亿元,相当于每吨钢盈利只有4.2元。而同时企业出于规模效益、市场份额、银行停贷风险、地方保增长压力等因素,主动减产意愿不强,产能不断攀升造成钢材市场价格持续低迷。
4、钢铁企业环保压力进一步加大。国家对近期全国大面积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高度重视,接连出台多个政策进行“重拳”治理。钢铁行业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行业之一,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新标准中大幅收紧了烟(尘)和二氧化硫等排放限值,并对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地区规定了更为严格的水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目前,全省钢铁企业为满足环保新标准要求大幅增加环保投入及技术改造,生产经营成本进一步上升。部分城市钢厂也面临日益紧迫的环保搬迁压力。
5、行业“洗牌”效应开始凸显。在经历了2013年连续几轮走低态势后,主要钢铁生产企业的价格已接近平均生产成本,加上越发严格的环保压力、钢铁生产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等政策影响,以及融资途径困难和日渐高企的融资成本,钢企普遍反映资金链绷得较紧,尤其是小微企业负债率高、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急剧上升,个别企业已出现因资金链断裂而停产倒闭的情况,例如徐州铜山县利国钢铁有限公司已在近期倒闭,该公司排全省2012年钢产第28位(生铁87万吨,粗钢61万吨,钢材61万吨)。
6、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区域布局不够合理。沿海地区粗钢产能仅占比为8.9%,还有32.15%粗钢产能位于城市周边和沿运河地区,其中城市周边布局粗钢产能20%左右。二是产业集中度不够高,全省炼钢产能超过1000万吨的仅有沙钢和中天。三是产品档次有待提升,目前低档产品占20%左右,高附加值、高性能的冷轧薄板、涂镀层板和硅钢等需大量进口。
二、采取的应对措施
面对行业困境,政府部门积极支持引导行业克服困难,行业协会加强组织协调为企业排忧解难,钢铁企业也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应对市场变化,共同探索向品种质量效益提高、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集约化生产模式转变道路。
1、生产管理模式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组织,优化品种结构,降低无效产量,提升产品盈利能力。南钢坚持按产品毛利润指标和用户需求的轻重缓急安排生产,并分别在北京、上海建立用户技术服务中心,积极与用钢行业的龙头企业、知名大企业寻求战略合作,不断扩展高端用户和高端产品市场,争取有效益的订单。2013年高端产品利润贡献率在60%以上,其中陆地LNG(液化天然气)罐用钢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石油储罐用钢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并出口到中东市场;超临界、超超临界锅炉合金管坯、石油钻具用钢等特殊钢的品牌影响力全面提升。在2013年1-10月份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同比分别减少13.8%、14.8%、10.3%;在营业收入同比减少18%的情况下,实现利税总额8.93亿元,达到减产增效的目标,并对平稳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
2、营销管理模式创新。努力建立“产品+服务”新型产业联盟。兴澄突出销售龙头,对销售模式和策略进行了调整和创新,努力把下游客户延伸为自身产业链,加快了向“材料供应商和技术服务型企业”的转变,获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其中,最突出的市场亮点就是兴澄特钢的汽车用钢实现逆势增长,汽车用钢销售量同比增长9.58%。
3、技术管理模式创新。强化产学研结合,使科研成果的对接带动产品结构的全面升级。中天依托先进装备与东北大学在常州科教城合作设立的东北大学—中天钢铁研究院,加大齿轮钢、耐磨球钢、轴承钢、预应力钢丝、英标螺纹钢等高效能钢材的生产。2013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常州市首家千亿级企业。
4、商业管理模式创新。围绕钢铁主业拓展延伸产业链,提高效益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沙钢开展多种合作,通过参股合资等多种方式推进沙钢大物流基地建设,加快钢铁贸易、剪切加工企业集聚入园的步伐;并与山东能源集团积极交流,推动两家公司现代新型物流业平台的相互串通与联合,促进双方物流发展得更大、更优、更强,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积极效果,有利成本控制和市场控制。
5、加强精细化管理。推进挖潜降本增效,增强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南钢每月依据市场走势制定动态计划并跟踪分析,推进经营与生产的无缝对接,全力压降原辅料库存和成品库存,提高资金周转率;同时加强与同行交流对标,开展“三比三促”活动,寻找差距并及时改进提升。“三比三促”的核心理念是与效益好的企业比,查自己的差距,促增益工作上台阶;与困难更大的企业比,看别人的工作力度,促内部改革更深推进;与身边的先进典型比,梳理自己的工作思路,促工作水平快速提升。通过控制采购成本、优化用料结构和压缩工序加工费用,仅2013年1-10月份,工序成本就比预算目标多降低2.4亿元。
三、2014年行业展望及重点工作
在市场方面,2014年欧美经济预计会缓慢增长,国内经济稳中有进趋势也很明朗,随着城镇化规划的实施,春节后工地将陆续复工,对建材等下游用钢需求将有带动。同时,江苏省内近期也传出一系列利于钢铁健康有序发展的好消息,一是江苏省船舶产业有所复苏,1-11月造船业订单同比增加10%,是2011年6月以来首次出现正增长;二是2013年12月26日出台的《省政府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3〕162号)提出“加强推高强度螺纹钢及钢结构在建筑业的应用”,均有利于钢材市场份额的增加。在产能方面,鉴于2013年下半年国家加大对落后、过剩产能的淘汰,近期北方部分地区钢厂还面临环保整治,后期钢市供给压力有望缓解。在金融方面,2014年国内货币政策预计继续以稳健为主,从目前通胀水平和影子银行情形看,短期内流动性不会明显放松。综上三点,预测2014年全省钢铁经营总体环境会略有好转,只是钢铁业产能过剩积重难返,钢厂产量虽增幅下降但总量仍在高位徘徊,抑制了未来钢铁价格上涨空间,估计2014年钢铁企业微利局面难以有效改善。2014年重点工作主要是:
1、开展项目清理整顿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41号)和《省政府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3〕162号)的精神及总体工作部署,加强调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协助各地政府开展钢铁在建和已建成项目的清理整顿工作。
2、化解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矛盾。推进省内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总量,通过扶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一批过剩产能。适时调整行业准入门槛,逐步将淘汰落后设备及生产线转向淘汰落后企业,加大淘汰落后力度。创造和扩大国内钢材需求,消化一批过剩产能,鼓励国内有实力钢铁企业“走出去”,转移一批过剩产能。
3、开展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支持钢铁企业及科研机构开展高效生产、节能环保、新材料技术开发协同创新,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加强企业产品升级技术改造。突破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技术、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钢材强韧化技术等一批核心、关键和共性技术。围绕产品升级、重点工业技术改善、节能减排和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加强技术改造力度,推进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结构调整等工作。